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认为「只有我完美了,别人才会喜欢我」的想法有什么错误,该怎么解决?
时间:2019-12-16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我总觉得这跟我们小时候被深深植入的“考试评价”模式有关,堪称一场全民级的 inception。

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发现,考90分的人是要被99分鄙视的;79分的卷子拿回家是脸色不会好的。

每个人的价值、地位全体现在数字里。

老师和家长又特别强调主观能动性,极力否认人和人的天赋点有着极大的差异,于是一切最终都成了“你有没有足够努力”的纠问。

这种处处为难自己的路数,对于小孩子来说,我不能说它没有意义。

但说有副作用应该没有人会否认。

这个副作用就是让孩子产生了两种错觉:一是总感觉知识和经验的总量是固定而有限的,至少在一个阶段内是固定的。

努力去把这些固定的东西掌握“全”就好,除此以外没有其他要求。

人生是一场“比谁遗漏少”的比赛。

二是我们的自我意识被封印在一个永恒的“未完成”状态,我们觉得自己是个还没“调试完毕”的工程机,问题一大堆,不敢把自己放上货架,不敢恬着脸公开发售一个“虽然有缺点但是优点也不少”的产品。

这种观念的渗透是如此的长期深刻和潜移默化,以至于我们离开了校园多年后依然还在被影响着。

于是很自然地,就有了“只有我完美了,别人才会喜欢我”,“只有我提升了,我才能取得成就”,“只有我更博识了,我才可以做某事”。

这种思维有错吗?谈不上错。

但问题出在许多教育者(主要是家长)把这个逻辑链条给绝对化了。

你别看他们用的词是“只有”,但其实暗暗许诺的,是“只要”。

好像“只要”做到了1234,就一定能顺理成章地获得5678。

这种把必要条件偷换成充分条件的粗暴逻辑,经常会产生一些经不起真实世界验证的言论,譬如“只要你考上大学就解脱了”,“等你有出息了还怕找不到对象?”等。

于是这些孩子在付出了许多,却没有获得期望中的东西的时候,就会陷入一种“老天违约”式的迷茫与困惑,有些人断定上天不公就此沉沦;有些人转而责己,觉得必然是自己做的还不够好。

换言之,这些人还是相信自己和老天之间是存在是有一纸协议的。

问题出在自己,协议本身没问题。

知乎这地方说实话是这种思维的重灾区。

你看所有人都在关注“自我提升”类的话题,好像只要减肥了,会举止了,懂穿衣了,读过好书了,英语上去了,眼界开阔了,世界就会自动铺一条开满鲜花的路到自己家门口,一切今天的问题,在“更强的明天”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有人胆敢跳出来说,就算你完成了这些,也仍然可能没有什么卵用,那说这话的人那就是负能量,就是不积极。

我们从来没学过要怎么与自己的不完美相处。

也很少有人告诉我们,这世界上除了“比谁遗漏少”之外,还有其他的玩法。

当然,年轻人是不愿意听这些的。

他们心里想着都是“只要”,给自己下的命令都是“只有”。

如果某天早上醒来,突然意识到:“就算我完美了,那人也未必爱我”,“尽管我提升了,也不一定会取得甚麽成就”,“即便我懂得多了,成功的概率也只可能只是微弱的上升”,想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还能依然坚定的去做一件事,这就是成熟的标志。

就像《饮食男女》里朱师傅说的,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准备好了再下锅。

你非要等“齐备”了才开工,可能永远也等不到那一天。

能够在极为约束的条件下,用有限的资源来做一些没有把握的事,并平和地接受不理想的结果,这才是生活没有被ps过的常态。

这种“不和自己为难”的能力,比会考试重要一百倍。

我们不能向生活跪倒,但是要学着和它相处。

不要觉得老天不履约是因为你对价不足,他根本就和你没有签过合同,那是你妈骗你的。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