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圣像敬礼在十世纪以后是如何发展的?在西欧和拜占庭,这种现象相对于中世纪早期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
时间:2019-12-16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谢 @Gespenst 邀。

先说说题主问题描述里提出的问题:在破坏圣像运动之后,这种「渎神」行为在西欧和拜占庭又是如何演变的呢?这个问题分两部分讨论:拜占庭破坏圣象运动(Εἰκονομαχία),与西欧宗教改革时期爆发的对各类天主教形象标志物的破坏(德语称Bildersturm,荷兰语称Beeldenstorm)。

在拜占庭,由皇帝支持的大规模破坏圣像运动前后发生过两次,又两次被代幼帝临朝摄政的女皇所终结:第一次被伊琳娜女皇在787年通过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终止,第二次则被狄奥多拉皇后于843年亲自下令废止。

其中第二次破坏圣象运动被全面废止,圣象崇拜被全面恢复的日子,在后来成为了东正教会与东仪天主教会(也称拜占庭仪天主教会)礼仪年中的「正信凯旋主日」(Feast of Orthodoxy或Triumph of Orthodoxy),时间定为大斋节(Great Lent, Μεγάλη Τεσσαρακοστή 「盛大的四十天」)期间的第一个礼拜天。

基本上自此以后,圣象破坏运动再也不曾在拜占庭帝国重新抬头;虽然反对圣象崇拜的思想始终存在,但失去了官方的支持与保护,这一运动在9世纪下半叶后日趋衰微隐匿,不再对政局产生任何决定性影响。

在西欧,两次拜占庭破坏圣象高潮并未能在当地生根发芽,反倒进一步加剧了东西教会之间的矛盾并彻底终结了君士坦丁堡对罗马教宗的提名权这一悠久的历史传统,实际上终结了拜占庭对罗马教廷的控制,为日后神圣罗马帝国的诞生与东西教会的正式分裂提前埋下伏笔。

西欧真正可称得上「破坏圣像运动」的大规模宗教思潮要一直等到16世纪。

新教改革引发了大量皈依新教的基督教徒对天主教传统的反对、批判乃至仇恨;早在1520年代,瑞士和德国南部就已开始出现零星的破坏教堂、砸毁圣象、焚烧绘画与十字架等破坏圣象行为,这一风气在1560年代随着改革思潮的进一步深入人心,尤其是加尔文宗一脉思想的出现与流行而达到了高潮——仅1566年8月爆发在尼德兰的大规模破坏圣象运动,就直接导致根特、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马斯特里赫特等几十座城市里的四百多座教堂与修道院遭到破坏。

相比之下,法国的情况更为严重;尼德兰的破坏圣象者对教堂里的天主教神父、牧师与修士往往不会多加迫害,但在法国,大量的天主教神职人员在这场运动中被屠戮,由此引发的打击与报复亦使来自各个教派的新教徒损失惨重。

1562年爆发的胡格诺战争,则如同这场矛盾在更大舞台上的实景再现。

类似的场景在16世纪下半叶的西欧各国(笃信天主教并坚定反对新教改革的西班牙算得上是一个例外)都有上演,尽管程度轻重有所不同,直接达成的结果却是类似的:大量天主教教堂与修道院遭到破坏,教会财产遭到掠夺,因此造成的文物与古迹损毁则更是不计其数。

西欧的反对(天主教)偶像主义在16世纪后虽有所减弱,但依旧以多种形式延续了数个世纪,例如在17世纪上半叶的三十年战争中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不少破坏圣象运动的影子。

———————从以上两段不难看出,无论是拜占庭帝国二起二落的破幻圣象运动,还是16世纪下半叶席卷西欧的针对天主教的「渎神」运动,都可说是基督教以圣象崇拜为主旋律的漫长历史中偶然浮现的几股逆流——虽然醒目,但却注定会被主流湮没。

这在素有圣人崇拜(Cult of Saints)历史的小亚细亚与精湛造像艺术的希腊体现得尤为明显。

回到拜占庭帝国,自843年第二次破幻圣象运动结束后,其铸币又再度恢复了正面皇帝肖像、反面宗教圣象(通常为耶稣像)的规制;各式各样的东正教圣象也得以重新出现在遍布帝国境内的修道院、教堂与主教堂的墙壁间、穹顶里、扶檐上。

与东正教对圣象崇拜的态度频受拜占庭皇帝主观影响的局面不同,不受世俗君主约束的罗马天主教廷对圣象崇拜的态度自额我略一世(Gregory I,590-604年在位)时期就已基本定型,用一个简单的短句总结:Biblia Pauperum,「贫穷者的圣经」,可见从始至终天主教廷对圣象崇拜都保持了包容乃至鼓励的态度。

新教改革后诞生的几个新教派对圣象崇拜的态度各有不同。

以16世纪时曾大规模参与破坏天主教圣象的路德宗为例,在经历了最初一两百年草创阶段期间的尖锐矛盾与斗争后,该教派逐渐走上了与罗马天主教求同存异的道路,一方面对16世纪新教徒的破坏圣象行为持否定态度,另一方面却也不接受787年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亦称第七次大公会议)对破坏圣象运动的批判,可以说在与过去撇清关系的同时也坚持突出自身的与众不同。

总体而言,新教各教派对圣象这一原本即出自东正教系统的传统并不多感兴趣;16世纪针对天主教目标的一系列渎神运动,无论是动机还是目标都与拜占庭帝国的破幻圣象运动有着根本不同,它的根源往往并不来自对教义里关于偶像崇拜内容的探讨与辩论,而仅仅是一种与代表旧秩序和旧传统的天主教划清界限的极端表达方式,故而当最初的宗教狂热散去后,这一轮破坏圣象运动也不出意外地悄然褪去。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