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综艺 > 为什么《星跳水立方》会火,这节目有什么看点?
时间:2019-12-11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我觉得@采铜 的答案更多是一种戏谑之语或是经验总结,如果将他的答案总结出一个关键词无非就是“娱乐工业无止境的满足消费的需要”。

我个人认为主要有几个关键词: (重点看黑体字啦)娱乐消费要明确的一点是,这个节目的关键词不是“跳水”,而是“星”,也就是说因为是明星跳水,才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毕竟跳水是传统意义上的体育项目,而不是文艺圈的、或者说大众娱乐消费的对象。

在娱乐政治、消费战争之后,娱乐这把火终于烧到了体育界了。

这样的“跨界”的表演体现的其实是一种冲突或是陌生感,其本身就是存在戏剧性的,这不,作为演员的章子怡,在屡屡传出假唱的新闻之后,今天不是也已经站在《中国最强音》的舞台上,化身为音乐导师了么?先不说具体的执行效果如何,单是这种事情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戏剧性加载在“明星”表演的层次上,在噱头上就是足够吸引人的。

关注这样的节目,主要是为了消费明星。

同样,虽然《我是歌手》内容本质上是很传统的音乐类综艺节目,但是其大热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是成名歌手之间的一种较量,本该在音乐世界中互分疆土的明星们忽然开始以一种纯粹的所谓实力来比拼高下,这很新鲜,而且全程记录歌手的前台表演与后台准备,这也提供更全面和立体的视角来消费歌手。

这样冲突的戏剧性附加在明星的身份之上,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吸引人的东西。

之前的快男超女,以及去年的《中国好声音》中的草根学员之间的PK都能吸引那么多关注,那么如今,在歌坛上,在观众认知之上体现为“能力更好”、“地位更高”、“话语权更强”的明星们之间的互动肯定是直击大众的兴奋点的。

很多人都说《我是歌手》成就了黄绮珊,决赛直播的时候,汪涵也说黄绮珊可以和这个节目本身划等号,即提到黄绮珊这个人,就必然会想到《我是歌手》这个节目,但是我倒是觉得他们是相互成就的,包括观众在内的栏目组、歌手这三方,大家相逢是缘分,谁也不必对谁感恩戴德,你我都清楚,大家聚在一起,无非是各取所需罢了。

其实我倒觉得挺悲哀的,黄绮珊从最初的前几把交椅到最后一直处于第六的尴尬境地,谁能说是她后几场一直表现不够好呢?我倒是觉得是观众的审美疲劳造成了这种结果,说的狠一点就是,捧得时候捧上天,兴趣消减之后,任你高空急速坠落,摔得碎骨粉身也不再看你一眼,这就是市场,这就是被消费的尴尬境地。

2. 好奇心在意和希望了解别人的生活是体现在人们的好奇心之中的,“别人”尤其体现为和自己身处同样阶层以及比自己高阶层的“他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人会本能的想要去了解这些关于别人的信息,而明星群体和学术研究群体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区隔于大众的日常生活的特殊群体圈子的,只是前者比后者的区隔程度更强一点,这种区隔会加剧好奇心的强度。

因为你身边可能住着个大学教授或讲师,但是普通老百姓身边住着个明星的机会就小很多了。

再者由于媒体的宣传和娱乐工业生产的需要,明星一直被大众接受为比较高端洋气上档次的形象,作为更高一筹的参考群体,其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大众的关注点,并且由于其存在的区隔化所营造出来的神秘感,加深这份好奇心。

《星跳水立方》这种节目其实也是满足好奇心,起到揭露明星从前不为人知的一面的作用。

至于你关注的是哪个妹子的胸是不是硅胶做的,哪个汉子的腹肌是八块、六块还是一片那就是个人的兴趣点了,栏目只是能揭多少就是多少了吧。

3. 从众从众心理我就不用解释了吧。

节目的受众是海量的,"火"不是一个人点起来的,也不是一次性点起来的,你看他看她看别人都看,我怎么会不好奇?就算不好奇,为了获取聊天社交胡诌乱侃的题材话题,我也不能不看呀,要不多那什么呀。

多OUT啊~~<4/14更新>上面的“消费的观点”主要是以大众为主体视角的,强调大众娱乐消费的需求和主动性,下面则主要是从相反的角度,即以社会为主体视角,置大众于相对被动和被引导的地位来看。

学界多称我们如今身处的时代为”后现代社会”,关于这个概念在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传播学甚至消费者行为学都有相关论述。

社会学家齐格蒙德·鲍曼认为后现代社会的社会控制技术和权力发生作用的手段产生了变化, 其在具体阐述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权力技术的变化时,提到了从前现代社会的“散点监视”到现代社会的“全景监视”再到后现代社会的“单景监视”的过程。

散点监视主要表现为社会成员为克服不确定性的恐惧、保护自我安全而采取“高密度的社会交往”,使“他者”成为熟人;全景监视,目的在于通过将人置于被监视状态下,形成一种相同的、普遍的人类行为程式。

特点是消除对象个体间差异,用千篇一律性质取代质的多样化,利于“客观化”科学管理;鲍曼指出,在后现代社会,尽管全景监视依然发挥有效的监视作用,但对于更广大的普通民众来说,一个更为有效而非强制的约束技术出现了,那就是"单景监视"。

不像少数人监视多数人的全景监视,在单景监视中,多数人在电视、电影院、杂志、报纸上注视着少数人。

名人的生活为数以百万计的欣赏着提供了一个生存的模式。

他们的行动好像天堂的广播。

被声誉催眠的听众接受了有权有势的少数人在全球行为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鲍曼认为,单景监视是一个有效的社会控制体系,它依靠的是一个特权阶层,这一阶层“只引导而不统治”。

即在后现代社会中,最主要的控制技术是通过消费诱惑来实现,只有那些无法接受诱惑的人才被实行“全景监视”的控制。

也就是说,在这种社会形态中,市场的诱惑力量取代或部分取代在之前两种社会形态中知识分子的立法者地位,成为新的控制手段,为社会控制者(立法者)提供合法化依据.参考<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那啰嗦这么多理论,你要问这根本题有半毛钱的关系么??!!!有啊,说实话,这个节目的宣传片刚刚播出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鲍曼的”单景监视”,虽然这个词主要强调控制作用,但是这个”单景监视”的作用过程其实是能比较好的说明本题的,如果说关注脱光的明星,不,是穿比基尼的女明星和穿泳裤露两点的男明星在心理上可以解释为好奇心,那么推广到整个社会,就不是简简单单的个体心理和行为能解释的了,这与宏观上的社会运作和社会心理都脱离不了关系。

好奇也只是好奇,可是好奇之后呢?明星的言谈举止,穿衣打扮,身材保养保健神马的反正能展示出来的各种东西在电视前其实都是有着无数的模仿者的,这其实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娱乐之外的潜效应。

至于控制效应,从传播政治经济学角度来讲,媒体背后存在着看不见的政治经济力量,左右着媒体内容及其价值导向,其中蕴含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是必然对传播效果暗中产生影响的;也有人认为权力阶层的人利用这种娱乐化的媒介内容达到转移社会关注焦点,缓和社会冲突与对立的目的。

当然这是另一话题了,和本题关系不太大了。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