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 全球最大会员超市 Costco 进入中国会给电商带来影响吗?
时间:2019-12-11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不会。

Costco适应的是美国的生活和消费方式,目测Costco会严重水土不服。

我家是Costco的老客户,结合现实经历说说为什么不会影响国内的电商。

Costco是非常适合美国式生活的:所谓美国式生活,就是哪怕在湾区、西雅图等地,除了市中心的极少区域,都是地广人稀。

像中国那种密集的商业区很少,饭店、超市、上班的地方等都是完全分开的。

所以美国人一般的习惯是周末买菜和水果放冰箱,吃一周。

Costco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是多合一的功能体,试着罗列一下:食品量大、新鲜而且便宜,从生鲜到冷冻到零食有熟食、有速食食品(而且质量很高)有保健品营养品如鱼油COQ等有衣服、玩具、书籍、家具、电器、用具、新奇产品、电子产品等卖酒,且种类繁多还有很多奇特的产品,比如韩国补酒,月饼,甚至还有茅台酒(好像300多美元一瓶?)提供相对便宜一点的加油(这对美国生活来说极其方便)提供车辆服务:换胎等周末提供试吃;还提供近乎免费的热狗、pizza、饮料,2、3美元足以喂饱一个人提供很多装修等家庭服务;提供验光服务;提供旅游订票服务;所以Costco的魅力,主要在于周末只去这一个地方,足以满足一个标准的美国家庭(4口人)的所有人的所有要求,两个小时可以完成一周的全部补给,人和车。

更别说购物体验较好,空间大,退货政策(这个全美国都差不太多,并无多少真正的优势)等。

然而问题在哪里?首先也是最主要的是浪费严重,适合生活方式粗放的家庭。

有一种说法,说Costco买的东西,只要吃掉一半就算值得了,可见浪费有多严重。

由于量大不好规划以及冲动消费,Costco买的东西浪费率是非常高的,所以尽管价格低,但是浪费也多,其实未必比普通超市划算多少。

在美国背景下这并不是一个多么大的问题,因为本身Costco的目标是中产及以上,中产阶层的食品消费占支出比例很小,俗话说就是食品便宜,大家不在乎浪费。

如果换一个理性的角度想,这也是一种效率的妥协:中产阶级的时间宝贵,他们愿意过度储存导致浪费食物,也不愿意浪费时间在每天补给食物上——当然,其根源还是在于超市不方便,居民区和商业区分开。

然而在中国恐怕不然,Costco的食品质量不错,恐怕除了上产和富人,很难不在乎高达30-50%的浪费;并且中国超市之发达便利,其实几乎完全抵消了Costco在美国的购物效率优势。

第二个问题是目标人群。

Costco的目标人群是中产,中产是美国人口的主力,人口上是占据优势的,所以Costco天然不缺顾客,而中国的阶层是金字塔而非菱形,并且中国的中产无论消费能力还是比例,都小于美国;所以只有在北上广这些城市,中产数目众多且消费能力强大的情况下,Costco才有市场,到其他N线城市,Costco这种很难支撑。

第三,Costco是否会带来一些独特的产品,比如鱼油之类的呢?当然会,但大概率也会被代购者买走从而流向没有Costco的地区。

最终的大头利润并非Costco所有。

君不见,前一段美国哪里的Costco衣服打折,结果一群代购冲进去狂买,吓蒙了顾客。

最后,Costco的物流问题。

我不是物流专家,但根据Amazon的物流经验略懂,物流很大程度是个规模问题——规模越大,调度越复杂但越高效。

所以Costco如果上海地区有个30家50家,那一切好说;如果只是一两家,其实物流成本也不会低。

而且要考虑到,美国的社会是高度同质化的,就是去最穷的州和最富有的州,人们也都用得起Costco,产品也都差不多的,完全可以全美采购和调度,中国可不然。

综上,Costco进入中国的问题,并不在于文化上水土不服,比如退货这些,这都是表面上的小问题。

更多的问题是Costco的模式是纯美式的,很难适应中国顾客的生活方式。

所以对电商不会有什么实质性影响。

当然,Costco也不一定会失败。

更多地,应该是一种文化体验场所,类似上海的迪斯尼、Texas Roadhouse之类,偶尔去一次很有趣,经常去没必要。

Costco,的确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美国中产的经典生活方式。

挺舒服,也挺无聊。

======当天update======我当然知道Costco抢购第一天提前关门的新闻。

实际上美国也报了这个新闻,Costco股票立刻上涨3%。

但我着眼的是长期,零售这行业是以年为单位的。

一开始火爆和后面走势如何并无直接联系。

我觉得Costco像国内Sam's(山姆会员店)、沃尔玛那样应该不难。

但我说的是像美国那样成为超市中的老大(甚至有种一统江湖的感觉)很难,即使给予时间。

Costco的生存只要本地化做得好,应该问题不大,毕竟底子好。

我觉得拿随便换货或是免费食品这些比较中美没意思,毕竟国情和经济水平不同,Costco想必也是会做本地化处理。

如果说这点本地化都做不好,也太小瞧Costco了。

听说开业卖LV、爱马仕、茅台,我很吃惊说实话,这本地化做得真好。

但是不是一直坚持、管够地卖爱马仕,我是持观望态度的——像LV等在美国都不肯出现在(绝大多数)Outlets中,因为出现了,就代表牌子堕落了、掉价了。

此外,我原本的意思没解释清楚——就是要考虑各个阶层的消费能力。

拼多多之所以出现,无非因为还存在着人数庞大但消费能力较低的人群;拼多多的成功说明这些人的总消费能力加和后是很高的。

所以我不是说Costco不适合,而是有种直觉:能消费Costco的阶层,本身也有其他很多选择。

所以,我并不是“不看好”,而是觉得它能抢占中高端的大城市居民市场是不难的,但相对于整个中国的体量,还是小,不会像在美国那么独占。

最后再随便说说Costco在美国超市中的地位吧:大概是中等水平。

我生活上毛毛糙糙,不太精致,若有误请见谅。

最低等的是Audi之类,非常便宜;然后是沃尔玛、中国超市、一些本地超市之类;(当年别人教我美国穿衣第一课:打死也不能买沃尔玛的任何衣服,丑)然后大概是Sam's,好歹会员嘛;我读书时喜欢这家;到了Costco就是中档次的了;比Costco高的是Whole Foods和Trader Joe's,俗称猴父子和缺德舅,卖点就是Organic(绿色食品),好像当年崔永元还去Whole Foods问什么转基因问题;也有人说Organic是智商税,见仁见智了;Whole Foods当年在亚马逊总部上班时有时候去,午餐论磅随便装,大概一磅11美元左右,很贵了,一瓶果汁4、5美元。

他家我买过18美元一磅的香肠,按美国的物价相当高了,但味道的确极其精妙鲜美,值得那个价格。

同组的美国人喜欢去吃午餐,一顿轻松花掉20-30多美元(所以美国人攒钱难)。

再高级别的超市我就没经验了。

因为穷,也因为我不挑吃穿。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