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综艺 > 《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等综艺节目改版电影,前景如何?
时间:2019-12-05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下面的回答原本是前两天为另一个问题写的答案,但那个问题关闭了,写了一半就此罢手又有些浪费,所以贴到这里来。

可能会稍稍有些离题,主要是对《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版所做的一些市场分析,不喜勿视。

《爸爸去哪儿》我个人认为会比《中国好声音》的票房好上许多,但究竟会怎样,不确定,而且也不想依靠臆测来推定票房。

这种由综艺节目仓促改成电影的方式我相信以后还会继续,国产电影目前的平均制作成本还比较低,高水准的电影产量其实很有限,一些粗糙的产品,只要在某方面的卖点较为突出,短期内依然会有市场。

在成熟市场中看不到相似的现象,那是因为市场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的,并不是说他们有多么的高尚。

北美也曾有过狗血满天飞的时候,同样有罗杰·科曼这种一生永远在追求性价比的制片人,至今依然存在The Asylum(《环大西洋》等山寨电影的出品方)这样的公司。

在北美每年600部电影中,一些烂片的底线并不比国内高尚,只是北美观众被市场教育多年,高质量的类型电影供应又很充足,因此整个市场相对比较健康,低品质电影的影响力和回报都很有限。

在这样的市场中,如果将综艺节目改编成电影,不会因为节目的知名度节约多少制作和推广成本,甚至观众还会因此对电影存在怀疑和观望。

如果电影上映之后,所获得的评价不高,也有可能会对节目本身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大家都比较谨慎。

国外经营一个内容产品,实际上是在经营一个长期的品牌,围绕这个品牌相关的产品开发,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国内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认知。

更重要的是,在一个不成熟的市场中,大家都不会有耐性慢慢去培养一个内容品牌的美誉度,大量的盗版、以及擦边球行为会将一个内容品牌的注意力很快的消耗掉,所以很多时候只好盲目利用,显得很急功近利。

以上算是笼统的分析,下面回到《爸爸去哪儿》这个项目本身一般对于一个电影项目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判断:创意、发行、推广1.创意部分再细分【类型】:《爸爸去哪儿》很难归属到在欧美比较成熟的儿童冒险类电影,在此类电影中很多成熟的类型元素并不适用于它。

并且因为文化上的不同,欧美电影中涉及到儿童时,常常会表现儿童的独立和自主以及如何更好的独立和自主,而东方文化则常常会着重体现儿童与亲人之间的融洽以及如何更好的融洽,因此戏剧冲突方面会减弱许多。

日韩市场中的亲子类电影,常常通过人物命运的设计,来衬托人类生灵之间关系的伟大,笑中带泪,悲喜交加,深得那些阅遍万千悲喜剧,看尽红尘合家欢的家庭主妇们的喜爱。

很显然,这一点《爸爸去哪儿》也不适用,总不能让几位爸爸忽然口吐鲜血,单手抚胸,然后说自己即将撒手人寰吧。

那么这样一部电影,类型应该如何归属呢,个人认为它最好的定义是喜剧,最大的卖点是童趣。

除此之外,其他方面都不足以让消费者产生购买冲动。

也就是说,它的类型定位应该是合家欢的喜剧电影,而且我相信,大部分购票的观众是冲着这一点去的,毕竟国产电影目前在喜剧上的供应依然是严重不足的。

(画外吐槽音,你们都错了,其实这部电影是纪录片)【故事背景】:常常会有朋友问我,为何一部改编自畅销小说的电影,往往会更容易推广,故事情节都那么透明了,去影院看电影还有什么意思呢?解释这个问题,需要引用馬素·麥克魯漢的一句名言“媒介即信息”,电影是所有最新视听技术的集大成者,在如今这样一个影像泛滥的时代,观众去影院观看一部电影,剧情不是唯一需求,视听效果,更好的代入感,尽早了解一部电影的急迫都可能是促成观众走入影院的主要原因。

并且电影往往会对原有素材进行再加工,哪怕人物、情节等主体不变,时空如何剪切,视觉如何呈现,角色如何演绎,都是可以去营造观影期待的落脚点。

(至于观众对意想不到的需求,也促成悬疑、惊悚类型成为电影的主要类型之一,观众的心理需求多数会在这一类电影中得到满足,这是题外话,一笔带过)。

熟悉的故事背景,或许会让观影乐趣打了折扣,但也提供了一个保证,观众可以明确的知道他将会在影院里收获什么,这和类型电影的存在价值是相似的。

《爸爸去哪儿》在这个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相对于那些完全无法预知的电影,至少它可以让观众知道,它的下限不会低于一期综艺节目。

节目本身的户外闯关游戏设计,又让它具备在时间和题材上进行延展的便利。

【演职员】:一部电影如果没有第一梯队的明星,不是第一梯队的导演,那么演职员组合上对观众的影响很有限。

我经常说粉丝电影是一种伪命题,因为哪怕是绝对的一线大牌,如果他所饰演的角色脱离了他本身的类型定位,对观众的号召力便会大大的削弱。

中国的人口基数虽然很庞大,但我们的明星开发管理体制尚还稚嫩,单个明星所拥有的脑残粉不会超过五十万人(无条件第一时间影院买票看明星所有电影)。

与其指望这些人来贡献票房,不如借他们来帮助电影的推广或许更实际。

《爸爸去哪儿》所谓的粉丝购票也不会是这部电影的主力观众,姑且不论这几位孩子和他们的父亲原本的号召力怎样,亲子游戏类节目对明星影响力(与知名度不同)的帮助事实上非常有限。

张亮如果不是迅速的进行了包装,被赋予励志、平民偶像等更清晰的标识,我相信他也很快会被大众所遗忘。

至于几位孩子,萌娃组合在大电影中能带给大小观众的吸引力,可能还要低于一些同等影响力动画片中的虚拟形象。

所以这个方面我认为爸爸去哪儿并不具备优势,媒体习惯性的跟风让一切看起来似乎很热闹而已,事实上这股风潮已经在衰弱。

【生产成本】:从投资的角度去看一部电影的生产成本,看的不是这一个数字,看的是它所带来的一连窜数字。

《泰坦尼克号》这样的故事,你可以做成小清新,也可以做成大悲剧,还可以做成R级片,卖点皮肉与情色,博得突破冲击奖项。

不同的选择就决定了不同的预算,以及票房目标和盈亏平衡点。

不同的预算又约束了演职员组合,制作班底,推广费用等一系列的选择。

这一系列的选择又决定了其后的计划该如何制定,周期该如何安排,总之,做电影其实做的就是选择。

《爸爸去哪儿》是有潜力做成中国版的《地心游记》,《纳尼亚传奇》的,只要加入奇幻的部分,花上一定的时间,便有可能成为一部真正的大电影。

但考虑到国内影视工业当下的现状,目前这种加长版的综艺,或许是最现实,也最稳妥的选择。

我相信电影的制作成本包括宣发费用业内的朋友们应该都能猜的出来,这样的成本让票房目标几乎无压力,很有可能会是春节档投资回报率最高的电影。

下面就懒得细分了,笼统地概述一下2.发行发行方面的两个重点,一是档期,二是区域,《爸爸去哪儿》的排片重心应该是在二三级市场,因为可以避开《前任攻略》和《冰雪奇缘》,历史数据表明,这两部电影在核心城市可能会更有优势。

考虑到春节时人口的大规模迁徙,重心区域还需要再下沉,片方既然选择了光线来承担发行工作,应该是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

3.推广既然预算有限,湖南台的自有平台就成为推广的主阵地,目前来看,中规中矩,有所加分。

所放出的视频物料,主预告片不如短预告精彩,短预告不如制作特辑切题,不过能在《快乐大本营》的广告时间播出两分钟预告片,这样的免费资源确实有点贵了。

稍作下总结:从市场容量看,今年因为情人节滞后,估计春节档的总容量将不复去年之精彩,从竞争程度看,与去年相对冷清的供应,今年也要丰富了许多,彼此之间难免会将观众分流,所以《爸爸去哪儿》爆出小黑马的可能性比较低,但仍然会是一部投资回报率非常高的电影。

(1月28日补充:从近几日的推广和市场反应看,《爸爸去哪儿》成功的将电影的喜剧价值进行了有效的传达,已经具备黑马之势)最后补充一句:我从来不认为电视观众和电影观众是两拨人群,在我的理解里,我认为影视观众只有一种,但是会因为平台和内容的交叉,被分割成多个区块。

各个区块之间也并非完全独立,只是目前我们的能力有限,还不太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

注:本人是某影视基金管理公司合伙人之一,以上回答在商言商,与本人身体中爱电影的那一部分无关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