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如何评价豆瓣时间推出的《52倍人生——戴锦华大师电影课》?
时间:2019-12-05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目前看到第 17期。

作为戴的粉丝,想答一个。

首先节目大致更了三分之一,前几部介绍的都是“豆瓣Top250”中喜闻乐见的电影,包括10.24《美国往事》、10.24《霸王别姬》、11.8《飞越疯人院》11.15《花样年华》11.22《黑客帝国》 11.29《窃听风暴》12.6《布达佩斯大饭店》12.13《三傻大闹宝莱坞》《肖申克的救赎》《辛德勒的名单》;在第一部分中,我觉得戴锦华在电影术语的运用中真是锱铢必较(这也是她演讲的一贯风格),有时候演讲语言论述过于周密,比如一句话的定语和状语过于斟酌丰富(尽管这些细节,除非是学语言或者人文学科的,在当今已经越少的人会在意),甚至让习惯了网络语语系的普通人甚至有些跟不上。

但是我觉的这体现了一个人文学者的自我坚守,毕竟“中国最后的电影学者”不是白叫的。

在讲述第一部分的电影的时候,戴很注重“电影语言”和“电影镜头”的关系。

比如在讲解“飞跃疯人院”和“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平行镜头,全景镜头,分镜头,长镜头,过肩镜头分别表述了怎样的电影语言,以及所传达的艺术含义。

另外戴不断强调电影媒介转型的对于电影时代的意义,在电影的艺术语言和电影是胶片还是数码媒介,其实这是戴的一个观点“媒介和电影空间的转变意味着电影本质的改变:甚至是电影的死亡”。

如果你足够了解戴,应该对于“左翼知识分子”一词非常熟悉。

正如戴老师一直在他的演讲中强调的是“电影是20世纪的艺术”,也因此或许不是21世纪的艺术。

原因在于数码媒介让电影更加的亲近资本,20世纪的历史正是世界左派运动历史,而电影作为公共政治空间语言,曾经是表达政治和艺术的时代语言。

所以说电影艺术的死亡是戴老师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于电影曾经代表的崇高作用的期待的变迁和失望。

(如果你对二十世纪的电影历史有所了解,再结合当下如此形而下的商业电影环境,你估计不会觉得电影之死的说法夸张)。

最后呢,52倍人生还会在后半部分讲解欧洲艺术电影,包括“圣三位一体的大师的”电影,估计戴老师会更加着重于电影历史的讲解。

包括像是《雾中风景》这样的喜闻乐见的,但是又对于整个人类命运有深刻的寓言色彩的电影。

电影的魅力从来不亚于文学,并且电影绝对不仅仅是娱乐或者造梦的载体,电影本来可以是伟大的,它更加及时的,自由的记录了时代的情绪。

同时对于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预言有重要的作用。

这是戴老师想告诉我们的。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