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山西有没有那种唱“腊月忙”的本土民俗歌谣?
时间:2019-07-05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进入腊月,离年就不远了,家家户户都在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卫生,记得小时候腊月里唱的歌谣,如今会唱的小朋友也寥寥无几。

这些风俗歌谣唱出了腊月里山西人的忙碌、山西的风俗、山西人对新年的期盼。

山西民俗学者聂元龙说,腊月在山西的年文化中有厚重的承载,此时应该温习。

各地流行的风俗歌谣把腊月里的风俗说了个遍,非常有趣,耐人回味。

聂元龙说,“腊”最初的意思是打猎获取兽物以祭先祖,后来延伸为表示时间的“腊日”“腊月”,仍与祭祀有关。

现今的“腊月”还保留着传统祭祀的烟火气,但在老百姓眼里仅仅是个时间概念,进入腊月后,便数着指头盘算哪天该做什么了。

这是春节前最繁忙的一个月份。

山西从南到北流传着一些关于腊月的风俗歌谣,这些形式相似而内容略异的《腊月忙》民谣,把民间为了“年节”而忙碌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

晋中,腊月是为“过大年”彩排流行在晋中祁县的一首《腊月忙》民谣,用当地方言来通读,柔似流水的儿化音顿时把人带入一种祥和愉悦的境界:  腊月廿三,打发灶王上了天;  廿四,割下对子写上字;  廿五,揩抹打扫寻笤帚;  廿六,提上篮篮割下肉;  廿七,关住门门洗了脚;  廿八,家家户户胡拾掇;  廿九,提上坛坛打下酒;  三十日,角儿(饺子)捏下三笸箩。

聂元龙说,这首比较有代表性的《腊月忙》民谣,反映了晋中一带的人们在腊月里的生活片段,着重体现了一个“忙”字。

腊月廿三是民间普遍重视的“祭灶节”,灶王爷回天上以后,家里少了一位“监督者”,各种禁忌可以暂时置之不理,心情放松下来,便产生了“忙乱年”的风俗,家家户户可以随心所欲地“胡拾掇”。

许多地方都流行腊月廿三后姑娘出阁媳妇进门,这段时间有很多古板的礼仪可以不用在意,这被称为“赶乱婚”。

其次,在年节将近时,人们对来年的期盼与祝福也是少不了的,各家尽其所有,各人尽其所能,目的只有一个:过个平安吉祥年。

山西人称腊月廿三为“过小年”,是为“过大年”而进行的操练和彩排。

  晋东南,腊月擦锡器、沤邋遢  晋东南流传的《腊月忙》民谣唱道:  廿三,打发老爷(灶王爷)上了天;  廿四,扫房子;  廿五,蒸团子;  廿六,割下肉;  廿七,擦锡器;  廿八,沤邋遢;  廿九,洗脚手;  三十日,门神对联一起贴。

和晋中民谣对比,眼尖的人看出了其中细微的差别。

聂元龙说,“蒸团子”是晋东南,即漳河、沁河流城较普遍的节日食俗,虽然“团子”这种食品的叫法遍地开花,但晋东南的“团子”却与众不同,材制独特、风味别具。

用玉米面配黍子面(软黄米) 发酵,包上枣豆之类的馅,蒸熟即成,当地人因其色黄称为“黄蒸”。

“擦锡器”主要指过去祭祀的器物,大多是用锡制作的,平时闲置保存,年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所以需事先取出擦净摆放到一定位置。

“沤邋遢”,在当地方言中有两种意思:一是打扫洗抹尘土脏物;二是把可以沤制农家肥的人畜粪便、灶灰炕土、果皮菜叶等物堆置在门外进行沤肥。

这段歌谣的内容顺序颇有讲究,真实地反映了乡村的生活风俗。

晋东南潞城也流传着一段《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腊月民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吃几天,  沥沥拉拉廿三。

  腊月廿三,  打发灶君爷上了天;  廿四,扫房子;  廿五,磨豆腐;  廿六,割上肉;  廿七,杀公鸡;  廿八,把面发;  廿九,蒸馒头;  三十日贴挂门神爷。

这首民谣把山西俗语“过了腊八就是年”作为开头,除了廿三、廿四两天外,每天都有解馋的食物,巧妙地应对了“小孩小孩你别馋”的首句。

在山西民间,“民以食为天”深入人心,在贫瘠土地上整年辛苦劳作,新年来临之际,人们必定会对年节享用的食物给予最大的关注。

许多成年人总是怀念幼时过年的感受。

在物质条件不太充足的岁月中,几粒糖果、几声鞭炮便能让人陶醉其中,几乎每个成年人都会有儿时过年的温馨记忆。

晋东南有一首与腊月有关的童谣里说:  廿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  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  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  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

现在,许多人可能不明白“辟邪盒”是什么物件了,它原本和化妆盒差不多,可用来盛装小物件,或圆或方,若鼎若釜。

后来被融入民间信仰的成分,演变成一种具有避免或驱逐邪妖功能的器物,起初多为桃木雕成,后来随着材质的多样化,形制也越来越复杂精细。

到清末民初时,当地仍有大量辟邪盒流传。

“耍核桃”是一种在手中把玩的核桃,外壳坚硬、色纯,久久把玩,愈久愈光亮滑腻。

核桃自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原。

这个外来物种本来与中国民间风俗没有关系,因为沾了个“桃”字,且又因其木质坚韧而被认为有“灵性”,从此与桃木一样被视为避邪的东东了。

现代市场上流行一种在外壳上细微雕刻的核桃,也可看作“耍”核桃。

  晋北忻州,腊月活计情趣多  晋北忻州一带流传的《腊月忙》说:  廿三,筛了香灰洗灯盏;  廿四,做下新鞋试一试;  廿五,家里家外大扫除;  廿六,做下豆腐又烧肉;  廿七,红纸上面写大字;  廿八,糊上彩纸贴窗花;  廿九,做糕蒸馍沽黄酒;  年三十,剁好馅儿包扁食。

聂元龙认为,这首比较规整的民谣,又与山西其他地方的略有异同。

它没有明确提到腊月廿三送灶王爷上天,而是直接描述送完灶神后收拾香炉灯盏的情景,别有情趣。

之后,几乎每天同时要做几样事,也显得紧凑。

最后一句,年三十包饺子,山西至今许多地方仍然称“饺子”为“扁食”;“扁食”这个词流行的时间更为长久,是“饺子”真正的名称。

以前学校一般在腊月廿三以前放假,山西素有“腊月廿三,放学见爹娘”的民谣。

其实,过了腊八,学生们就盼着放假回家,先生也开始惦记回家安排过年,他们的心思早已不在学习上了,所以在忻州民间还曾经流传“过了腊八三五天,先生徒弟胡圪浅(胡圪浅,当地方言,即凑乎、马虎、不认真)”。

忻州大部分地方流行一种风俗,住在娘家的媳妇必须在腊月廿三以前赶回婆家,准备过年诸事,定襄秧歌《回婆家》唱道:“腊月廿三,天上扬雪花,俺今儿回婆家,心里开了花……”这一首首民谣,将腊月里人们繁忙劳作的身影,黄昏中飘来的阵阵饭香,夜色里传来的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写得异常缤纷,在那代人的记忆中永远挥之不去。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