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综艺 > 《乐队的夏天》:别怕暴露你的乌托邦
时间:2019-07-04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每年一有什么新的音乐类综艺节目出现,就会有人唏嘘道:“完了完了,自己喜欢的歌手要被发现了。

”私藏多年的秘密花园被突兀闯入,那些原本只和喜欢他们的人并肩作战的乐队,心无旁骛的、纯粹地热爱音乐,一旦走到大众镜头前,势必面临着主流的审视与撞击。

正所谓:小众和流行之间有无法逾越的“咸蛋黄灵魂”。

私心里,我们对《乐队的夏天》又爱又恨,主要是因为不想把自己的“乌托邦”暴露于世。

本文图片来自《乐队的夏天》节目截图一起逐浪文| 闫晓雨客观来看,我认为《乐队的夏天》这档节目很不错。

不是说请来的五位导师有多具备先锋意识和音乐共情力;也不是说这31支乐队就一定代表了中国当下的摇滚乐和独立音乐水准,而是它撕开一个口子,给不了解这部分音乐的人,递上了一张通往新世界的船票。

这艘大船上,有张亚东这样的专业舵手,痛仰、新裤子、面孔、反光镜、果味VC等圈内为人熟知的老牌乐队是站在上面冲你招手的老水手,陪你一起逐浪而行。

当然,这其中也免不了浑水摸鱼的插班生,以及鲁莽又能释放巨大能量的新船员,在人心平地,炸出一座轮廓清晰的音乐大楼。

节目有规则,但摇滚乐没有标准。

目前更新的几期里,剔除表演的气氛,节目显得简单、直接、沉浸、坦荡。

好像傍晚六点等在校门外接孩子放学的家长,大家伙儿凑在一起扯东聊西,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去的方向。

大家也都精心爱护自己的孩子,外界的喧嚣和裹挟其中的咯吱声响都被温柔的夕阳覆盖掉了,跟着湮没在黑暗里都不会觉得害怕,音乐就是他们的孩子。

《乐队的夏天》中痛仰乐队表演截图作为非专业乐迷,这期节目里打动我的细节挺多,但我只能随便说说,也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探讨:其实不管小众还是大众,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东西是没有界限的。

莫欺少年穷先说说这些乐队吧。

提到乐队,离不开谈论“独立音乐人和流行歌手的区别”这样的话题,流行歌手的舞台除了唱跳,往往还要满足粉丝“终于见到偶像”的需求,所以互动是其中不必可少的部分。

而这些乐队呢,只有现场表演,很少讲故事,甚至话也讲得不多。

对他们来说,音乐本身就是最好的交流。

所以,当我看到有乐队在节目里一边唱歌,一边穿插口播,还不忘和台下的观众互动喊口号时,感到有些违和。

大家在互相释放灵魂,有人却举起了遮光板。

好在参赛的乐队各有千秋,风格多元又不相上下,虽然我最初是冲着痛仰、新裤子这些老牌乐队来的,但还是被一些新的力量感染到了。

九连真人乐队是让人感到惊喜的,上台以前,没有人知道他们是谁,但一开嗓子,立刻给人一种屏息感,“就像海底冒出一个水怪”,让人挪不开眼。

他们唱着客家话,混合着摇滚乐,有股浓烈的青草味道:深山老林里有窜出的小兽,村庄中是茁壮的瓦松,屋檐下有燕子筑巢,还有老人和孩子。

儿子想去大城市打拼,父亲与他争执,这首《莫欺少年穷》,带着原生的力量。

《乐队的夏天》中九连真人乐队表演截图表演过后接受采访的环节,九连真人的乐队成员提到:大学毕业后,他们又离开了大城市,回到家乡做老师,不知道自己的选择对不对,心情也与这首歌有关。

马东开玩笑:“节目组找你们的时候,会不会担心我们是骗子?”他们回答:“不会啊,我们也没啥值得被骗的”。

这份耿直很像他们的音乐。

相对于面孔这样的老乐队,新人们有属于自己的力量,将我们从生活的烦躁中拔了出来,短暂地、奋力地、轻盈地呼吸了几口新鲜空气,让我们再专注于生活的时候,更有保持可爱的镇静。

一点点答案我的朋友伍月是个摇滚迷,她曾经和我分享对于迷笛音乐节的看法:为什么大家非要从天南海北赶到一个地方,POGO、跳水、拉火车、肢体跟着音乐本能地律动、肆意挥舞手臂、陌生人之间毫无间隙地拥挤着?因为在摇滚乐迷心里,有份默契是关于纯真和炙热的,那种感觉,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乐队的夏天》中,“斯斯与帆”也是个乐队,由两个小姑娘组成。

因为从没有过成熟的舞台经验,吉他手斯斯上台后因为紧张,手止不住地发抖而无法弹琴,虽然后面的演出照常进行了,但回到后台,为了弹错的和旋和时常的发挥,两人还是没能绷住地哭了。

《乐队的夏天》中斯斯与帆乐队表演截图一大堆看起来酷酷的、毫不合群的中年摇滚大叔赶过来安慰和鼓励她们,斯斯说两人有“社交恐惧”,大家围过来,让她们更紧张了。

这种情感冲突让人觉得可爱,乐队不只像我们想的那样,是摇滚的、不流俗的、不羁的,他们同时也展现出了温暖的一面,就像斯斯与帆乐队中主唱的嗓音一样,有纯净和空灵的地方,没有任何杂质,是夏天的一杯白水,清清爽爽地就抹平了某种烦闷。

其实不久前,我曾专门研究过类似于“音乐中是不是摇滚乐更高级”的话题,但看完《乐队的夏天》以后,反倒觉得事情没有想象中复杂。

音乐有优劣之别,但或许没有高低之分。

节目中的每支乐队都带着一种精神:只要你相信自己所表达的,心口合一,就足够了。

而对于观众来说,由于对音乐类型的喜好不尽相同,听感上就有了合不合口味一说。

但我认为,就是因为这种不同,通过不断地经历、寻找,过滤掉自己认为不喜欢、不好听的音乐,才会逐渐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标准。

当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以后,我们面对选择时,才有更自由的底气。

就像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会哭,为什么有时会忍不住地手舞足蹈,为什么面对喜欢的人会脸红心跳,音乐和爱情一样,不会骗人,它就是本能的。

而与这种音乐的本能脱不开关系的,就是我们常说的“摇滚精神”。

不论音乐人还是非专业人士,常有一种论调认为摇滚已死,客观上,当下已经成长起来的我们这代人身上,的确没有太多“伤痛”了,但这不能代表今天的摇滚乐就不再具有摇滚精神。

《乐队的夏天》中面孔乐队表演截图某种程度上,时间的洪流在艺术面前是窒息的。

一个出生于1999年的男孩看过《乐队的夏天》后说:“我不了解上个世纪的乐队,但即使我对他们如此陌生,听了他们的歌之后,我还是心潮澎湃。

比如面孔的《梦》,这首歌写于1992年,比我还大七岁,但它并没有给我带来距离感。

”什么神秘的力量才能抓住两颗彼此互不相识的心呢?是音乐的哪种牵引让我们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为它呼喊,为它跨越时空和种族集结成群?这个夏天,《乐队的夏天》或许可以给出一点点答案。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小镇姑娘如果你有故事,请讲给我听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责编:申西 审发:百宝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