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综艺 > 低开高走的《乐队的夏天》,为什么能越来越好看?
时间:2019-07-04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相信很多人也都发现了,《乐队的夏天》通过四期节目,居然让豆瓣评分从7.1分爬到了8.1分,这样的增长速度可是非常少见的。

而且,明星在安利,网友的自来水也不断,微博热搜更是批量上榜,种种迹象表明,节目一定还有上涨的趋势。

所以,《乐队的夏天》为什么会越来越好看了呢? 可能不同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答案。

但其中,冷眼君认为一定会有这样一个原因,那就是好的音乐作品终于开始自己说话了。

因为在冷眼君看来,《乐队的夏天》作为一档音乐类真人秀,不管导演组运用多么高超的手法去讲故事,去完成舞台表演,最终还是离不开有能够真正下沉到普通用户的好作品。

一个真实的例子,在节目第二期过后,冷眼君的家族群里开始有人转斯斯与帆的那首《马马嘟嘟骑》。

可能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冷眼君和斯斯与帆乐队的两个女生都来自同一个城市,长辈们会因为老乡因素而很容易在他们的关系网里获得这个信息。

但是长辈们可不是这类综艺节目的固定受众,所以当冷眼君看到微信群里出现这首歌的链接时,还是非常意外的。

类似的例子应该还有很多,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乐队的夏天》似乎正在通过音乐作品实现着出圈。

但是对于一档低开高走的节目来讲,好作品的出圈还远远不够,节目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自我生长,还需要有多方面的因素加持,而且是多方合力的一个结果。

四期过后,冷眼君初步感受到了《乐队的夏天》这档节目的变化,所以也借此机会,想对这档节目做一个阶段性的复盘思考。

为什么是乐队?为什么是米未?乐队综艺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难操作的题材,这还不能简单把它当作音乐综艺来看,因为乐队这个角色太过特殊,他们的表达方式也很独特,所以要用一档综艺节目去诠释好他们,确实很难。

像之前江苏的《中国乐队》、央视的《超级乐队》,虽然也都有知名乐队参与,但总觉得味道不对。

那乐队综艺的制作到底难在哪儿呢?冷眼君认为有这样几点原因:1、乐队的小众性问题。

相比嘻哈、街舞,以及即将出现的滑板,冷眼君认为乐队的小众还不太一样。

虽然国内目前玩乐队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是乐队之间是没有比赛的,他们都是各自做着自己的音乐,发着自己的唱片,顶多会在音乐节上碰面。

也就是说,乐队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没有像嘻哈、街舞那样有自己圈内的赛事支持,对于大众的认知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2、让乐队来干什么?刚才说了,乐队的圈子内本身是没有赛事比拼,都是各自为战的团体。

张亚东说乐队就是家庭,所以每一支乐队都是一群非常独立的、个性张扬的人。

所以把他们聚集到一档节目里来干什么,这就是节目的关键点。

从《乐队的夏天》最终呈现的节目来看,导演组最终还是选择了比赛,通过超级乐迷、专业乐迷和大众乐迷的投票决定去留。

这对于每一支乐队来说其实是新鲜的,所以也会全情投入进去,当然说服的过程也一定很艰难。

所以导演组还是做了一点妥协,节目最终只选出HOT5,不像其它比赛类节目会有一个总冠军,可能也是多方权衡了之后的结果。

3、哪些乐队能来?这看起来是一个选角的问题,但实际上要解决的是导演组愿不愿意充分尊重乐队的问题。

乐队很难搞,那就充分尊重乐队内部的规则,尽可能少的去干预,给它们充足的时间去展现自己。

比如节目设置了AB舞台,就是为了在录制中留出时间进行设备调试,因为每一支乐队的设备都不一样,据了解,31支乐队的整体调试就花了4天时间,这是非常低效的棚综录制。

所以导演组把舞台搭好了,诚意做足了,乐队自然也就愿意信任导演组了。

最终,从1000多支乐队里,选出了我们看到的31支。

4、如何讲好乐队的故事?一支乐队平均都是3到4个人的配置,有的甚至更多。

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讲好一支乐队的故事,就需要找到合适的角度。

毕竟不是每一支乐队都有像刺猬乐队里石璐和子健那样极致的人物关系的。

其实原因还有很多,但是很多创作者们都没有彻底想清楚这些问题,所以会让出来的节目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但是也正是因为有这些难点,使得这个品类的综艺制作有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空间。

有两个外部因素,第一是近两年小众题材的爆发,让网友对垂直品类有了一定的接受度;第二是随着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的上映,以及韩国神仙综艺《超级乐队》的播出,让乐队重回大众视野。

我们再来看米未传媒的内部动因。

虽然在节目第一期开头,马东用公司内部导演组总去音乐节为创作理由,就像当初做《饭局的诱惑》是因为公司导演爱玩狼人杀一样,米未传媒总是用一种不那么正经的理由告诉大家,我们准备干一件什么事。

但实际上,米未传媒自成立以来,一直以《奇葩说》、《饭局的诱惑》这样语言类的节目为主,尽管也尝试过《拜拜啦肉肉》、《请与这样的我恋爱吧》这样的真人秀尝试,但都没能获得与《奇葩说》同等级别的成功。

所以,米未要尝试内容品类的创新尝试,迫在眉睫。

乐队们在找综艺的出口,米未在找内容品类的出口,于是二者的结合,让网友们看到了这档《乐队的夏天》。

可能有人会说,如果不是米未,可能也会有别的团队来涉足这个题材。

当然,但是从前后筹备8个月的时间来看,米未用诚意抓到了这个时间点。

但是从节目中,冷眼君还是能看出米未在这次创新的过程中,出于安全考虑的一些处理。

首先是对于马东的使用。

马东之于米未,这层关系想必不用过多解释。

但也正是因为这个角色的存在,会让节目有一层抹不去的“奇葩说”画风。

但是权衡之后,在《乐队的夏天》需要有一名控场的主持人与保证节目的专业性之间,导演组最终选择了前者。

其次是节目的整体视觉。

不管是片头、海报、还是乐队候场区、户外的抽签区的设计,还是会有一些熟悉的味道。

其实也没有规定说乐队综艺一定要用哪一种风格,但是从节目来看,米未还是在尝试用一种自己认为安全和擅长的方式去表达。

最后就是为了在第一期制造话题,还是在31支乐队里安排了bongbong这样的练习生乐队。

这一定还是从节目效果考虑的,担心小众题材的首播引发不了大众的讨论,所以还是会有一些综艺的手法。

但是从第二期开始,《乐队的夏天》进入到了一个良性的赛道,节目也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乐队综艺终于有了一个纯粹的平台,米未也找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新内容品类。

真人秀是有一套自己的故事逻辑与节奏的我们再回到节目开播初期,5月25日,节目上线第一期,但是节目并没有收获预想中的热度,甚至产生了诸多质疑。

冷眼君判断,应该是这几个原因:1、没人相信会有制作公司能够做好乐队类综艺;2、没人相信米未传媒能够做好这档节目;3、31支乐队的选择标准是什么;4、到底是要做乐队,还是要做摇滚乐队,似乎没有特别明确;5、不明就里的网友一听到有乐队二字,就认为是抄袭韩国。

以上种种,使得节目在第一期之后,遭到了不少恶意攻击。

但是之后发生的事情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了,从第二期开始,节目开始变好看了,当一个音乐综艺回归到音乐本身的时候,自然就会变得不一样。

其实冷眼君更愿意用真人秀自身的逻辑与节奏去解释这个问题。

一季节目的第一期一定会有很多背景介绍、剪辑风格的试探等问题。

尤其是当网友开始接触一个全新品类的时候,也一定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一旦适应不了,很有可能就会对节目一票否决。

这其实是不公平的,尤其是一档以赛制推进情节的真人秀节目来讲,一期定生死,显然是对创作者们的不尊重。

所以随着比赛的深入,走到第四期的时候,准确的说是进入第三期后,《乐队的夏天》就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了。

冷眼君认为,节目越来越好看会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好的音乐作品。

这是冷眼君开头提到的那个原因,一档音乐类综艺能不能留下几首有传唱度、有争议度的作品,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

比如第一期盘尼西林乐队的《雨夜曼彻斯特》、第二期九连真人的《莫欺少年穷》和斯斯与帆的《马马嘟嘟骑》,因为这些作品的出现,让网友开始关注这些乐队,逐渐让小众的乐队走进大众视野。

第二、赛制刺激出来的紧张氛围。

让这些成团多年的乐队在同一个舞台上接受投票比拼,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尤其是第一阶段的赛制,31进16,一半的乐队会快速离开舞台,这种残酷性从第二期开始就越来越明显。

乐队的命运开始有了不确定性,网友也会跟随排名变化而产生情绪的波动。

坦白讲,赛制非常简单,但是已经足够让每一支乐队认真对待了。

第三、人物开始凸显。

除了音乐作品之外,前四期节目看下来,冷眼君还是能够记住不少乐队里的人。

盘尼西林的主场小乐、刺猬的石璐子健、痛仰乐队的高虎、斯斯与帆、旺福乐队的小民和面孔乐队的三哥欧洋等等。

而之所以这些人物能够出来,也是导演组最大程度的尊重乐队本身的那种性格与态度,并没有强行让他们按照节目的路径去走,这很重要。

所以《乐队的夏天》按照自身的节奏推动着情节发展之后,自然就引来了网友的关注,加上第四期进入1v1改编赛阶段之后,节目的精彩更是得到了升级。

最后冷眼君还是想说一点小遗憾。

因为《乐队的夏天》是这个品类网综的第一个,其实完全有机会站到行业的视角去解题和讲故事的,比如从国内乐队的现状出发,就好像《创造101》开播前,从国内女团的行业视角切入一样,可以让《乐队的夏天》从一开始就处于一个大的格局中。

但乐队综艺不好做,一档节目能把这些老炮儿乐队聚在一个舞台,这本身就非常难得了。

所以,给还愿意尝试创新的制作者们一些鼓励吧,在这个综艺品类屡次被重复的环境下,能让我们看到一点不一样的类别,多好啊。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