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柴可夫斯基
时间:2019-05-10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 (英文:Pyotr Ilich Tchaikovsky 或 Peter Ilyich Tchaikovsky),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

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沃特金斯克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由于父亲的反对,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以后在法院工作。

22岁时柴可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

毕业后,在尼可莱·鲁宾斯坦(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

  柴可夫斯基性格内向而且脆弱,感情丰富,他被认为有同性恋倾向,并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一直试图压制,因此有意见认为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但也有不少学者根据他留下的信件资料,以及友人的描述,并不赞同他是同性恋者的说法。

柴氏在与崇拜自己的女学生的婚姻破裂后,企图自杀,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国疗养。

这期间开始和一个热爱音乐的俄国铁路大亨富孀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通信。

后来梅克夫人成为他的资助人,他后阶段的许多作品都是献给这位夫人的。

但奇妙的是两个人从来没有见过面。

当他们十四年的书信往来因为这位夫人宣布公司破产而终止时,柴可夫斯基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独自度过忧郁的三年后于莫斯科去世。

他的死疑点重重,官方说法是他喝了带有霍乱病毒的水而染病身亡。

但是据后来学者的考证,很有可能是自己服用砒霜而自杀。

但是,这都只限于猜测,真的原因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谜。

  在音乐创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尤其他对旋律性的重视;他甚至模仿莫札特的风格创作了一部管弦乐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

对于瓦格纳音乐中的一些特性他却很反感,认为瓦格纳过于重视管弦乐队而忽略了声乐,柴可夫斯基主张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歌剧,主导动机只用以描写心理感情等内在方面。

  早年生活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儒略历的1840年4月25日或者格里历的5月7日,在沃特金斯克,一个现在乌德穆尔特共和国的小镇子。

他的父亲是Ilya Petrovich Tchaikovsky,一位官办矿厂的采矿工程师,母亲是父亲的3任妻子的第二任,叫Alexandra Andreyevna Assier,一位法裔俄罗斯人。

他是歌剧作家,舞剧作家,翻译家Modest Ilyich Tchaikovsky的兄长(年长十岁)。

  柴可夫斯基从5岁开始学钢琴,几个月以后,就能熟练演奏Friedrich Kalkbrenner的作品Le Fou。

在1850年,他的父亲被任命为圣彼德堡国立大学校长。

于是,年轻的柴可夫斯基接受了非常好的基础教育,并且在音乐系主任的指导下,继续钢琴的学习。

  与此同时,柴可夫斯基和意大利大师路易吉·皮乔利(Luigi Piccioli)相识,后者使他的兴趣从德国音乐,转向了吉奥阿基诺·罗西尼、文琴佐·贝利尼、葛塔诺·多尼采蒂。

柴可夫斯基的父亲放纵了儿子对音乐的喜爱,他资助了儿子师从一位从纽伦堡来的知名钢琴老师Rudolph Kündinger。

在这位老师的指导下,柴可夫斯基恢复了对德国音乐的兴趣,并且持续一生的对莫扎特音乐的喜爱也在开始在心中萌芽。

当柴可夫斯基的母亲于1854年死于霍乱后,14岁的他作了一首圆舞曲来纪念母亲。

  柴可夫斯基于1858年离开学校然后进入司法部做部长秘书,不久他就加入了司法部的合唱团。

后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

  音乐生涯  柴可夫斯基自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之后,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和声学教授尼古莱·鲁宾斯坦聘请他做音乐史的教师。

当时的柴可夫斯基父亲已经退休,经济上颇为拮据,因此欣然接受教职,接下来的十年都全心投入教学和创作。

教书的待遇不特别好,仅能糊口而已,但柴可夫斯基从事这份工作能够有很充裕的时间创作,所以在从事教职的第一年就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冬之梦”,但听众反应不佳。

没多久,他就因为压力太大又过度工作,在1877年时精神崩溃离开学校。

休了一年假后,他尝试回到学校继续教书,但是没多久就放弃,决定退休。

在瑞士休养一阵子之后,便搬到基辅与妹妹同住。

  1868年开始,柴可夫斯基与俄国国民乐派的成员逐渐走得很近。

1869年在巴拉基列夫建议之后,便写了有名的管弦乐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

但于此后,柴可夫斯基的作曲风格越来越偏向西欧风,而逐渐与强调民族素材及风格的国民乐派渐行渐远。

  有一次,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临阵上场替代指挥他自己的歌剧“女妖”(Enchantress,俄文原文Чародейка,1885年7月),之后便开始常态性的从事指挥工作。

克服与生俱来的舞台恐惧症之后,他逐渐开始习惯在舞台上指挥自己的创作,并常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出,结识不少当时的音乐家。

  1891年,柴可夫斯基受邀至美国指挥自己的作品,当年的五月五日,他在卡内基大厅的开幕仪式中指挥纽约音乐协会交响乐团演出。

美国一行中,他也演出著名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以及弦乐小乐曲。

这首堪称柴可夫斯基最有名的降b小调钢琴协奏曲,1874年完成之初受到前同事尼可莱的恶评,也因此一直束之高阁迟迟未演,未料在美国首演却一炮而红,从此成为柴可夫斯基的招牌。

  1893年,在首演第六号交响曲《悲怆》九天后,柴可夫斯基死于圣彼得堡的家中。

有些音乐学家(如Milton Cross及David Ewen)认为,柴可夫斯基对于死亡早有觉悟,而第六号交响曲正是他写给自己的安魂曲。

第一主题之后紧接着快速的弦乐变化旋律以及强而有力的和声,随后出现的常号旋律和前后的旋律都没有关连,此种突兀插入的乐段(non sequitur),一般认为是俄罗斯东正教死者弥撒典型的曲式。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