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楚剧(现存戏曲剧种简介)
时间:2019-05-07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楚剧 戏曲剧种。

原名西路花鼓、黄孝花鼓。

流行于湖北东半部,及四川、湖南、江西、河南等省部分地区。

由鄂东高跷、竹马、采莲船等民间歌舞发展而成。

主要腔调源于古蕲州(今蕲春)所属地区的田间劳动歌曲,原名哦呵腔,—唱众和,锣鼓伴奏。

约在1880—1890年间流入黄陂、孝感—带,形成西路花鼓。

1902年左右进入汉口,1923年加人胡琴伴奏,逐渐取代接腔(帮腔)。

1926年定名楚剧,相继由著名演员李百川、沈云陕、张玉魂、高月楼、章炳炎、关啸彬等在原有唱腔基础上吸收创造,提高音乐和表演艺术,形成多种流派。

唱腔分正腔、彩调两类。

正腔以“迓腔”(原哦呵腔)为主,另有“仙腔”、“应山腔”、“十枝梅”、“四平”等,各腔均有多种板式。

共中,迓腔最能代表楚剧的音乐风格,分男迓腔(定弦为do 、sol ,宫调式)、女迓腔(定弦为sol 、re ,徵调式)、悲迓腔(定弦为fa 、do ,微调式)、悲腔定弦为fa 、do ,宫调式)、西皮迓腔(定弦为la 、mi ,宫调式)等,为解决音域矛盾,现男女迓腔定弦均为do 、sol 。

男女迓腔的主要板式有二:(l)慢板,—板三眼,速度缓慢,上下句各有四小节,第四小节为过门。

唱腔的第—和第三分句板起,第二分句头眼起,落于第三小节中眼、末眼或第四小节板上均可。

上下句终止音为五度关系。

旋律宛转,小腔甚多,宜于抒情。

(2 )中板,即快三眼,是慢板的原型,顿挫起伏,流利明快,抒情和叙事均可(见谱例《乌金记》中的—段男迓腔)。

此外还有三眼起腔、刹腔、无眼快迓、垛板,以及导板、摇板、散板等。

悲迓腔(即迓腔的悲唱)宛如哭诉,仅女角用。

悲腔(共他花鼓则称之为大悲、打锣腔、汉腔或叹腔)亦女角用,系迓腔的反调,上句终止音与迓腔下句同,下句落于do ;板起板落,情绪哀宛,常用在悲迓腔之前。

西皮迓腔是受西皮腔影响而形成的,刚劲豪放,多为净角使用。

仙腔(采茶戏中称汉腔)传自鄂东,与高腔有密切关系,原用于神仙戏,结构与迓腔同,男女同腔,上下句终止音多为同音,属徵、商交替调式,曲调委宛,情绪悲愤。

应山腔又称站花墙调(其他花鼓戏又称“四平”) ,传自鄂北,四句成段,旋律流畅,句式多变,属徵调式,长于抒情。

十枝梅与鄂东采茶、凤阳调有渊源关系,上下句反复,板起板落,宫调式,长于叙述。

四平华丽潇洒,四句成段,宫调式,可视为哦呵腔的变化形式。

以上诸腔均为男女同腔,各有慢、中、快板、散板和起腔、刹腔等板类。

彩调原系专曲专用、相对固定的花鼓杂调,来自各地小调、灯歌,在南方花鼓、采茶中多通用。

有的旋律性较强,如“麻城调”、“瞧相调”、“十绣”、“叹五更”之类;有的吟诵性较强,接腔部分有—定旋律,如“卖棉纱”、“讨学钱”、“纽丝”、“打补钉”之类。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吸收流入湖北的高腔(即清戏)音乐,除融人某些戏的唱段中外,并编演有个别高腔剧目。

传统剧目如《送友》、《访友》、《评雪辨踪》、《白扇记》、《百日缘》、《喻老四赶会》等,都有脍炙人口的唱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移植的《罗汉钱》、《刘介梅》、《李双双》等,在音乐上有所发展。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