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综艺 > 《我是唱作人》,一场重回华语音乐黄金时代的理想实验
时间:2019-04-19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作者|叶春池编辑|李春晖“希望大家抛开偏见,好好听我这首歌。

”坐拥微博7260万粉丝的王源在《我是唱作人》的舞台上说出了自己憋在心里好多年的话。

一首原创的《随想》唱完,不少观众惊觉:原来王源是会写歌的。

通过《我是唱作人》打破偏见的,不只王源。

原来,曾轶可不唱《狮子座》已经很多年;高进除了“土味”情歌还有很多真诚而专业的创作;而汪苏泷的“QQ音乐三巨头”标签,早已跟着大多数人的青春期一起告一段落……本应最开放包容的音乐世界里,原来我们已偏见太久。

而追根溯源,这些偏见或许都来源于:我们有多久没听过歌手们唱新歌了?大多数的音乐综艺里,歌手们变着法的老歌新唱;演唱会和商演上,歌手们还在唱着十几年前的成名曲;传唱度颇高的短视频神曲,则根本没有人关心原唱是谁。

新歌都去哪了?不仅是歌手需要展示的舞台,观众也迫切需要一个平台来发现新歌。

但众所周知,以原创为宗旨的音综远不如金曲翻唱类节目来得保险。

但《我是唱作人》第一期节目,8首原创歌曲面世之后,观众的反馈证明了:原创音乐是有魅力的,更是有市场的。

放眼望去,几乎每一档音综都曾用颠覆华语乐坛、为音乐市场输血、拯救音乐圈等字眼作为宣传噱头,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华语乐坛没有被颠覆,没新人、没新歌的尴尬依然存在。

在这个时间点,《我是唱作人》仍然高举原创音乐的宗旨,不仅要求唱作人有唱功,更要有持续的创作能力,才有资格走上舞台。

过了参赛门槛后,节目的赛制还要更残酷。

互听demo分出上中下位,进行一对一battle,实名制投票等。

拯救华语乐坛当然不是《我是唱作人》一档音乐综艺可以完成的宏愿。

但至少第一期节目之后,已经有8首原创的新歌被成功种草。

这或许就像汪苏泷原创的《种子》,被种在这个春天里。

批量的神曲、被掏空的经典华语乐坛的发展总是充满着内在矛盾性,或者说某种滞后性。

这几年音乐产业在资本市场备受关注,巨头加速布局,整个行业被不断规范,连一向最为薄弱的版权都走向正轨。

但内容供给却并未能随着产业健全而迅速恢复旧貌。

华语乐坛曾经有过自己的黄金时代。

80、90年代的华语乐坛不仅诞生了一系列影响全亚洲的顶级歌手,也奉献了华语乐坛最多的经典歌曲。

那个时期的华语乐坛可谓神仙打架,随随便便一首歌都是现在的k歌金曲。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在KTV里最热门的歌曲仍然是周杰伦、孙燕姿、林俊杰等歌手的歌。

而近年流行的新歌,最近的也要数三年前的《凉凉》和两年前的《消愁》了。

乐坛一直处于吃老本的阶段。

虽然现在音乐领域很热闹,但是大家会发现可听的新歌很少。

即使是洗脑的神曲,也远不如彩铃时代的神曲来得有影响力。

“听老人唱老歌”成了音乐市场的标准配置,音乐综艺也大都不愿意冒这个风险。

而一开始就打着“不止是歌手”,聚焦原创的《我是唱作人》,则试图用实实在在的新歌为华语乐坛的曲库增加新鲜血液。

首先,《我是唱作人》每期节目都会有8首从未在任何平台公开发表、曲风多样的原创音乐作品亮相。

这样算下来,整季节目播出后,《我是唱作人》将为华语音乐市场提供90多首新歌,这个产量可以说是音乐综艺里头一份了。

而在歌曲的打磨上,也绝不是为了速度和传唱创作一些口水歌,每首歌都是唱作人精心创作。

相比于综艺通常最关注的“爆款规则”,《我是唱作人》更在意的对每首歌曲最本真的表达。

第一期节目中,梁博的《表态》时常超过7分钟。

《我是唱作人》的舞台也将这7分多钟一秒不差的保留下来。

在快餐文化时代,7分钟也许会流失掉一部分观众。

但主创们也坚信,好的音乐是需要完整的故事性的。

而最触动硬糖君的,还是面对8位已经在乐坛有相当名气的唱作人,节目组在设计赛制的时候,非但没有手下留情,甚至可以说是“变本加厉”。

而唱作人们居然也放下“面子”,勇于接受了这一挑战。

第一期节目里,在唱作人们正式登台演出前,就必须要互听demo,然后根据每个人最直观的感受进行投票,选出上中下三个位置,之后又主动选择挑战对象进行一对一battle。

“残酷”的赛制不仅给了不同类型唱作人不断碰撞的机会,也让唱作人的现场表现更加真实动人。

这种观看体验和当年初见《我是歌手》有些类似。

而随着《歌手》日益走向平和中正,《我是唱作人》用更犀利的姿态将本该做“评委”的唱作人放在了“选手”的位置,打破“翻唱+改编”的模式,选用完全没有群众基础的新歌,不能不说是今年以来音综创新的第一个惊喜。

当你的“喜欢”一再被复制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很容易给人制造一种“丰饶的贫乏”。

乍看上去,各大音乐平台不断发展,极大丰富了用户的听歌渠道;音乐综艺和短视频也在不断拓展我们听歌的形式。

但事实上,用户听到的音乐品类却很可能越来越少、越来越窄。

大数据知道你的喜好,算法则不断满足你“过去的喜好”。

当我们一边感慨算法推荐真是了解自己,一边也难免怀疑自己是否错过了其他音乐类型,希望有谁能引领自己走进未知而美好的领域,打开更新的视野。

怎么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带领观众去欣赏不同类型的新歌,并进行讨论,这成了平台也好,节目组也好在不断尝试的事情。

《我是唱作人》就试图搭建这样的平台,每一期节目带来的都是风格各不相同的新歌。

在首期节目里,8位唱作人带来风格完全不同的8首新歌。

王源带来一首难度颇高的《随想》,风格细腻;热狗演唱的《HipHop没有派对》,热情律动;毛不易带来的《东北民谣》娓娓道来;汪苏泷的《种子》探讨渺小也有力量;梁博的《表态》彰显态度;曾轶可的《彩虹》迷幻摇滚,炽烈热情;高进《下雪的哈尔滨》饱经风霜;陈意涵的《他们说》清新甜美。

8首风格各异的歌曲给观众带来足够的新鲜感和风格碰撞。

这样新作品的集中输出,有利于打破算法时代对个人兴趣的固化和视野的窄化。

当更多人开始接触新的音乐类型,乐坛的创新,不仅是唱作人的创新,也是听歌人审美不断丰富和提升的过程。

而在听每首作品时,唱作人也都相当real,毫不留情。

连一向谦逊礼貌的王源都直言对手的歌让自己听不下去。

高进也说,对方究竟想表达什么,自己真得没听清。

热狗则直言,自己听到的那首歌虽然好听,但不足以震撼人心。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是唱作人》可能是迄今为止在评选公平性上做得最“硬核”的一档音综。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由于缺乏硬标准、各种主观因素又太多,这也造成大量音综的评选机制长期受观众诟病,总被怀疑“投票有猫腻”。

《我是唱作人》的101评审团最大程度上兼容社会各阶层,同时大改传统的不记名投票规则,以“实名制”对抗了评判标准随意的现象。

101评委个人账号信息公开,“实名拍砖”也给了唱作人反击恶评和在线互动的机会。

投票“全程可追溯”,使得评审团成员对自己的每一次评价和选择都要负起责任,不管喜恶皆是发自真心,且有理有据,让结果实至名归。

什么才是好音乐?无论是20年前乐坛的黄金时代,还是乐坛略显萧条的今天,大家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才是好的音乐?这个问题做音乐综艺的节目组在思考,写歌的创作者们在思考,甚至连听歌的我们也在不断追问。

音乐作为主观的感情表达,没有人可以定义什么才是好的音乐。

但这并不妨碍大家来探讨这个问题,《我是唱作人》给大家构建了一个探讨的平台。

高进的音乐是不是“土俗low”?曾轶可的音乐是不是“不知所云”?陈意涵的“女团音乐”是不是美则美矣,毫无灵魂?而梁博和汪苏泷,谁的音乐才真正直指人心?从第一期节目来看,一向擅长剧情真人秀的节目组,并没有在真人秀上过多渲染,而是让观众完整欣赏每个唱作人的创作,把大众的注意力重新带回到音乐本身。

毫无疑问,相比于其他娱乐领域,大众的音乐消费是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的。

这和这几年音乐产业发展滞后于影视、互联网娱乐等领域直接相关,也形成了《我是唱作人》的创作源头和诉求——这是一次重新梳理甚至“修复”音乐生态的机会。

首先从音乐的源头出发,创作新作品、打破大众对歌手的偏见。

这就引发了一系列值得讨论的问题:流量明星究竟会不会唱歌,能不能带来好作品?小众的独立音乐能不能真正被大众喜欢?音乐鄙视链底端的嘻哈歌手到底有没有真实力?“烂大街”的神曲到底魅力何在?这些问题或许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想要接近结果,就需要一个让这些几乎隔着次元壁的唱作人和音乐有一个彼此碰撞的舞台。

在分析音乐市场的时候,很多人会思考中国的原创音乐出了什么问题,其实归根结底,有问题的不是音乐本身,而是传播渠道。

《我是唱作人》正在尝试建立一个新的对话渠道,掀起一场原创音乐新浪潮,产出更多的华语流行金曲,这样必然会对音乐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华语音乐存在的问题无法避讳,这或许不是一档音乐综艺可以解决的,但《我是唱作人》无疑正在做一场非常开创性的实验。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