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广东音乐与岭南文化:杂交文化是其母体
时间:2019-04-13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刘斯奋,1944年生,祖籍广东省中山市,196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

现任广东省文联主席,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职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获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文化论文《朝阳文化、巨人精神与盛世传统》获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另出版学术著作《黄节诗选》、《苏曼殊诗笺》、《陈寅恪晚年诗文及其他》、《快活的蝙蝠》、《刘斯奋诗译宋四家词选》等八种。

美术作品《都市窗口》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山水画作品《万岳朝宗》和《藏春坞》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

出版有《蝠堂集林(诗文·绘画·书法)》、《刘斯奋画集》等多种。

  首先得说明:我并非音乐界中人。

虽然出生成长于岭南,广东音乐从小便在耳中磨出了老茧,但我对它却完全说不上有多少研究。

由于《光明讲坛》盛情邀约,却之不恭,只得勉为己难。

说得不对或外行之处,还望方家识者教正包涵。

  提起广东音乐,相信很多人便会立即想起《步步高》的旋律。

那欢快昂扬,节节攀升的节奏,使我们的情绪不由自主地兴奋活跃起来,沉浸于一种乐观祥和、积极向上的氛围之中。

其实不只是《步步高》,其他一些广东音乐如《赛龙夺锦》、《平湖秋月》、《旱天雷》、《雨打芭蕉》等,无一例外都已经成为广大民众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作品。

  说来有点不可思议,广东音乐作为孕育生长于岭南,而且主要是珠江三角洲的一种地方色彩很浓的音乐,过去一百年间,飞越五岭,远渡重洋,在全国乃至海外迅速传播开来,征服了无数听众。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一个传奇。

那么,广东音乐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有一些什么特点?它为何会广受欢迎,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下面结合有关专家的研究和个人的思考,试作一些回顾与探讨。

  百年之间 蜚声中外   远在明朝万历年间,广东音乐就开始孕育,经历了近三百年,到1860年左右,粤乐正式具备了“特色曲目、群众基础以及代表人物”三大条件,从而形成了单一乐种。

  来源于民间的文化艺术品种,在其孕育生成之初,由于属于不登“大雅之堂”的“野草闲花”,因而大多是史不具载,迹辙微茫的。

广东音乐也是一样。

有一种最新的研究认为,远在明朝万历(1573年)年间,广东音乐就开始孕育,经历了近三百年,到1860年左右,粤乐正式具备了“特色曲目、群众基础以及代表人物”三大条件,从而形成单一乐种。

而另一种比较传统的看法则认为,广东音乐形成于清末民初。

它是以广东民间曲调和部分粤剧音乐、牌子曲为基础,一步一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当时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兴起一种由乐队演奏的乐曲,又叫做“八音”、“行街音乐”、“座堂乐”。

它适应着戏曲伴奏、街头卖艺或者婚丧喜庆的需要,风行一时。

后来又出现了“宝字”的名目,用以专指在唱曲间歇时丝弦乐队自行演奏的“过场”一类的“小调谱”。

这种演奏因同样受到听众的欢迎,便逐步演变成为独立行当。

广东音乐就是沿着“宝字”的路子发展起来的。

  早期的广东音乐以琵琶或扬琴为主奏乐器,辅以箫、筝、椰胡、二胡、三弦等。

民国初年逐渐形成三种基本乐器组合,一是二弦、竹提琴、三弦(或月琴)的“三架头”硬弓组合;二是以唢呐为主奏,配以打击乐器;三是洞箫、椰胡、琵琶(秦琴)的组合。

  到上世纪20年代演奏家们受到西方乐器的启发,把二胡的丝弦改为钢弦,创出粤胡(又称高胡),改良了扬琴,加人琵琶(或秦琴),形成软弓“三架头”组合。

到上世纪20—40年代,广东音乐的演奏家们又尝试使用数十种西洋乐器与中式民族乐器合奏,从中筛选出小提琴、萨克斯管、电吉他、木琴等几种,使广东音乐音色变化更丰富,表现力更强。

其中“滑指”是广东音乐最具特色的演奏手法。

“滑指”又分“小绰”、“大绰”、“小注”、“大注”、“回滑”等等。

主要弦式有合尺调(定弦为52)、上六调(定弦为15)、乙反调(定弦为37)、士工调(定弦63)工乙调(定弦37),不同的弦式用以表现不同的情绪。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