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论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特色
时间:2019-04-13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摘要:江南丝竹音乐始建于清末,流行于上海、苏南、浙西一带,是我国较有影响的乐种之一。

江南丝竹的代表作品以流行于上海一带的乐曲为主,曲目大多来自民间器乐曲牌,乐队演奏人数二至七、八人不等,著名乐曲有“八大名曲”,即《申花六板》、《欢乐歌》、《三六》、《云庆》、《行街》、《慢三六》、《慢六板》、《四合如意》。

江南丝竹以“纤细、小型、轻快、灵活、雅致”为风格特点,曲调欢快流畅,清新活泼。

乐队组成比较协调,吹、拉、弹、打交织成具有江南韵味的丰富音响,每件乐器都有较多的演奏技艺,各自运用不同的手法即兴发挥其特色。

乐曲结构布局的处理十分机动,曲式的发展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艺术性。

关键词:江南丝竹;乐器演奏风格;音乐特征   丝竹泛指音乐或管弦乐器。

《晋书·石崇传》说:“丝竹尽当时之选。

”《晋书·乐志》又说:“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这是丝竹最早的文献记载。

丝竹魏晋南北朝时不仅用于演唱者的伴奏,还用于演唱者唱前的单独演奏。

隋、唐时期形成了丝竹乐的合奏形式,宋代丝竹音乐得到了高度发展。

元代的器乐合奏大曲、小曲都有丝竹乐的合奏。

明、清以来,随着戏曲音乐的发展,丝竹音乐被广泛地用于戏曲、说唱和歌舞音乐的伴奏中,丝竹乐器合奏的形式逐渐形成了许多不同的乐种。

其中最著名的有江南丝竹、广东小曲、福建南音、山东碰八板、河南曲子板头曲、潮州弦诗乐、北方弦索乐、内蒙古二人台牌子曲、四川扬琴牌子曲等。

本文仅对江南丝竹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乐器演奏风格、音乐特征等作简要概述。

  一、江南丝竹音乐的形成和发展  江南丝竹流行于苏南、上海和浙西一带。

十九世纪中叶清道光年间,江南地区的主要经济文化是苏州、无锡等地,民间器乐合奏的主要代表形式是《苏南吹打》,也叫《十番锣鼓》,当时《四合》是江南各地流传的乐曲,如扬州《扬合》、苏州《苏合》、无锡《四合如意》、上海《锣鼓四合》。

二十世纪初期苏南吹打先盛后衰,以上海的《锣鼓四合》作为一首承前启后的乐曲,在苏南吹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逐渐取代了《苏南吹打》,成为江南地区民间合奏乐的主要代表形式。

  推动丝竹合奏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上海地区民间的一种风俗音乐形式清客串。

上海民间的婚丧喜庆音乐有两种:一种是职业化礼乐艺人的演奏,叫做小堂名,吹奏的大多数是传统的曲牌。

另一种业余性质不取报酬的演奏就是清客串,清客串没有固定的组织,由一个临时局头召集,自带乐器到红白喜事人家演奏助兴,主人家须以宾客礼遇招待,这种演奏自称为跑客串。

清末时,清客串演奏的曲目主要是民间的广泛流传的器乐曲《六板》、《三六》、《四合》和一些流行小调《欢乐歌》、《无锡景》等。

鸦片战争后,上海城市加速发展,成为江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随着农村人口的大量进入市区,郊区的民间音乐也在市区繁荣发展起来。

由于市区的乐器合奏是在室内演奏,因此摒弃了锣鼓和唢呐,成为只加少量打击乐器的“清丝竹”形式。

城市的条件优越,人才众集,所以在演奏技巧和对乐曲的再创作等方面都有显著进步。

1911年在上海福州路西路的“文明雅集茶楼”上出现了第一个丝竹集会,参加者都是爱好丝竹音乐的茶客,他们仿效“清客串”的形式,定期聚合,合乐娱乐。

1915年在浙江宁波成立了《钧天集》,1917年在南京路的劝工银行内成立《清平集》。

从“文明雅集茶楼”开始,由《钧天集》、《清平集》等丝竹集合奠定的丝竹音乐。

此后丝竹音乐在演奏技艺上提高很快、流传渐广。

当时正是辛亥革命之后,五四运动前夕,上海地区正处于民主思想上升时期,又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各茶楼的丝竹聚合和业余音乐社团相继出现。

1918年至1939年先后成立了“国声社”、“国乐研究社”、“大同乐会”、“乐林国乐社”、“云和乐会”、“华光乐会”、“紫韵国乐会”、“梅友国乐社”、“怡乐国乐社”、“听松国乐社”和抗战时期卫仲乐主办成立的“中国乐会”。

解放初期成立了“上海市国乐联谊会”,1955年“上海民族乐团”成立。

1958年以乐队分谱形式记载了《锣鼓四合》、《慢三六》和《三六》等乐曲,并正式使用了“江南丝竹”的名称。

从此“江南丝竹”成为我国民间器乐合奏的一个重要乐种,在全国范围流行,深受音乐爱好者的青睐。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