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古典音乐辞典
时间:2019-04-13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古典乐派    指欧洲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古典风格为标志的作曲乐派。

前古典乐派和维也纳古典乐派。

海顿(1732-1809)、莫差特(1756-1791)、贝多芬(1770-1827)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主要代表。

其特点为:崇尚理性,强调逻辑,追求形式的严谨;力图通过清晰的音乐语言及其戏剧性的展开来表现思想感情,使单纯明了的规律性的外在形式与具有现实内容的内在体验有机地结合,体现了当时提倡的新人文主义精神和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的审美观点。

小步舞曲   ”米奴哀”。

一种三拍子舞曲。

起源于法国民间。

法文词意为”舞步很小的舞蹈”。

世界舞蹈史把1650-1750年称为”小步舞时代”。

用于歌剧和舞剧。

后被用于组曲中,作为一个乐章。

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又常被用为交响曲和室内乐曲的第三乐章。

其早期结构为二段式:||:8小节:||+||:8小节:||。

后演变为三段式:M1(第一小步舞曲)+M2(第二小步舞曲)+M1(第一小步舞曲)。

幻想曲   器乐体裁的一种。

十六、十七世纪时指采用复调手法写成的器乐曲。

巴罗克时期指具有即兴特点的键盘乐曲。

古典音乐   泛指历史上具有典范意义或代表性的专业音乐创作。

也指与爵士音乐等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相对的西方艺术音乐。

有时也专指巴罗克音乐、古典乐派(包括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和浪漫乐派的音乐。

合奏   器乐演奏方式之一。

指若干乐器同时演奏。

按乐器种类不同可分为管弦乐合奏、弦乐合奏、管乐合奏、铜管乐合奏、口琴合奏等。

多指演奏多声部乐曲。

若干乐器同奏一具旋律的齐奏,有时也称合奏。

交响曲   器乐体裁的一种。

管弦乐队演奏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

源于意大利歌剧序曲,海顿时定型。

基本特点为: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

海顿作有交响曲一百余部,莫扎特作有五十余部,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被称为交响曲的不朽之作,舒伯特作有《未完成交响曲》等八部。

浪漫乐派的其他作曲家如柏辽滋、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鲍罗廷、德伏夏克、西贝柳斯、布鲁克纳、马勒等均作有著名交响曲作品。

近现代的著名交响曲作曲家有奥涅格、伏昂·威廉斯、格拉祖诺夫、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米亚斯科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萧斯塔科维奇、恰恰图良等。

协奏曲   音乐体裁的一种。

十六世纪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

十七世纪后半期起,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

巴罗克时期形成的由几件独奏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者称为大协奏曲。

古典乐派时期形成的由小提琴、钢琴、大提琴等一件乐器与乐队竞奏的控协奏曲称”独奏协奏曲”。

海顿|、莫差特、贝多芬以及浪漫乐派的许多作曲家均作有大量的独奏协奏曲作品。

另有两件相同或不同乐器与乐队竞奏的复协奏曲(或和双重协奏曲)、三件相同或不同乐器与乐队竞奏的三重协奏曲,单乐章的小协奏曲,乐队与乐队竞奏的控化的大协奏曲等。

控的协奏曲多用三乐章的套曲曲式构成: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的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快板。

古典乐派及浪漫乐派的部分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多采用双重呈示部,先由管弦乐队演奏第一个呈示部,之后独奏乐器加入演奏,随后由独奏乐器为主演奏另一个内容不完全一样的第二个呈示部。

除此外,在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再现部结束、结尾开始前的主和弦第二转位和弦后安插由独奏乐器演奏的华彩乐段,并用属和弦上长时值的颤音过渡至管弦乐合奏的结尾。

交响诗   标题音乐的一种。

表现诗情画意等文学性内容的单乐章管弦乐曲。

具有交响性特点。

李斯特于1854年创作《塔索》时首次采用这一名称,以区别于多乐章结构的标题交响曲(Programme Symphony)。

李斯特所作十余部交响诗对后来各国的音乐创作产生巨大影响。

标题性序曲也常被认为具有交响诗的特征,如:贝多芬的《哀格蒙德序曲》、舒曼的《曼弗列德序曲》、柴可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年序曲》。

十九世纪交响诗成为浪漫乐派、民族乐派主要创作体裁之一。

斯美塔那、德伏夏克、柴可夫斯基、弗朗克、圣·桑、丹第、里亚朵夫、里查·施特劳斯、西贝柳斯、德彪西、杜卡、奥涅格、莱斯庇基、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格拉祖诺夫、格什文等作曲家均作有著名的交响诗的作品。

狂想曲   器乐体裁的一种。

指十九世纪兴起的一种曲式结构较自由的器乐体裁。

多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叙事性段落,如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艾奈斯库的《罗马尼亚狂想曲第一曲》、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格什文的《蓝色狂想曲》等。

拉夫、拉罗、德伏夏克、德彪西、巴尔托克也都作有同类乐曲。

诙谐曲   一作”谐谑曲”。

一种三拍子的器乐曲。

其特点为速度轻快,节奏活跃而明确,常出现突发性的强弱对照,带有舞曲性与戏剧性的特征。

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流传较广。

贝多芬在奏鸣曲、交响曲、四重奏曲的第三乐章(有时在第二乐章)引起进诙谐曲以及代小步舞曲。

曲式结构与小步舞曲相同,采用带三声部中段的三部曲式构成;但展开手法常带有动力性发展的性质,再现部分多变化。

后在肖邦、勃拉姆斯的伤口中演变为独立器乐曲。

肖邦所作四首钢琴诙谐曲规模较大、内容深刻;勃拉姆斯作有钢琴曲《降e小调诙谐曲》(Op.4)。

诙谐曲还常与其他器乐体裁相互结合,如德伏夏克的管弦乐曲《诙谐曲·随想曲》(降D大调,Op.66),夏布里埃的《诙谐曲-圆舞曲》,普罗科菲耶夫的歌剧赞工《进行曲与诙谐曲》等。

夜曲   ①指流行于十八世纪的一种器乐套曲,与小夜曲相似,因常于夜间露天演奏而得名。

后指一种钢琴小曲,词义与下一义相同。

②指一种具有*特性曲风格的钢琴小曲,爱尔兰作曲家菲尔德首创,后由肖邦进一步发展。

其织体写法与无词歌相同:速度徐缓,低声部伴奏音型多采用分解和弦,高声部主旋律优雅动人,具有宁静、沉静思的纪色彩。

菲尔德与肖邦均作有夜曲二十余首。

德彪西所作管弦乐曲《夜曲》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特殊的风格,与传统夜曲略有不同。

轻歌剧   一译”小歌剧”。

十八世纪指规模短小的歌剧。

十九世纪为后半叶至二十世纪指突出娱乐性、喜剧性的歌剧。

奥芬巴赫于1858年上演的《天堂与地狱》为轻歌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在其影响下,索贝奠定了维也纳轻歌剧的基础。

约翰·施特劳作有《蝙蝠》、《吉普完男爵》等轻歌剧,使维也纳轻歌剧进入了黄金时代。

二十世纪初的轻歌剧代表作有莱哈尔的《快乐的寡妇》。

在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轻歌剧为音乐剧所代替。

前奏曲   器乐体裁的一种。

早期的前奏曲带有引子的性质,常在同一调式或调性的其他乐曲之前演奏。

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中叶,前奏曲常与赋格组成套曲,或用作组曲的第一曲。

十九世纪以后的前奏曲多无引子的功能,成为独立的具有即兴特点的中小型器乐曲,并常汇编成曲集,如肖邦所作《前奏曲二十四首》(Op.28)中的乐曲,有的具有单一动机的练习曲风格,有的具有抒情性的夜曲特征。

拉赫玛尼诺夫、萧斯塔科维奇也作有同类的前奏曲集。

戏剧音乐中的开场音乐或幕间音乐,有时亦称为前奏曲,如《茶花女前奏曲》等。

有时也与序曲同义。

随想曲   音乐体裁的一种。

其曲式结构较自由,带有随意性并富于生气。

十六世纪指牧歌风格的多声部声乐曲和运用模仿对位等复调音乐表现手法的器乐曲,常带有标题音乐性质。

十八世纪中叶起常指技巧性的器乐曲,事宜 诙谐曲与练习曲的特点,如帕格尼尼《随想曲二十四首》(Op.1)。

十九世纪常指带有诙谐性、即兴性的钢琴曲与管弦乐曲,如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的钢琴随想曲,柴可夫斯基的管弦乐曲《意大利随想曲》等。

探戈   舞曲的一种。

起源于阿根廷的2/4拍子舞曲。

后传入欧美各国。

多为器乐合奏。

亦有添加独唱者。

速度中庸,曲式规模不大,常把同主音大小调关系的两三个主题连在一起,并用装饰性的对位旋律为主旋律助奏,伴奏声部节奏型多为()等。

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形成的”探戈标准乐队”(orques tatipica)常用人数相同的小提琴和键纽式手风琴加入一架钢琴、一把低音提琴组成。

规模较大时添用吉他、单簧管、长笛、大提琴和鼓类打击乐器。

人灵敏一般从六人到十多人。

六人以下又称探戈重奏团,七人以上称探戈乐队。

探戈多为舞蹈伴奏。

亦有专供欣赏者,如阿尔贝尼斯的《探戈》。

近现代著名探戈曲有《化装舞会》、《卡米尼托》等。

上一篇:

下一篇: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