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对我国琵琶流派划分的思考
时间:2019-04-12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琵琶流派是琵琶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

据史料记载,我国琵琶在明末清初就已经形成了南北两大流派。

清代中叶以后,在我国江南一带形成众多琵琶流派,到了21世纪初又有学者把刘德海的琵琶作品和演奏称为“刘派”。

那么,我国的琵琶流派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对19世纪以后的诸多琵琶流派的划分方法是否科学?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标准来划分?   琵琶本出于西亚,在公元3世纪中叶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原大地。

随着这件外来乐器与中华文化的不断融合,它的形制及演奏方式也逐渐改变,由传入时的曲项四柱、直项五柱、拨弹、横抱、鹍鸡筋作弦、五旦七调逐渐发展为六相25品、手弹、竖抱、钢弦、十二平均律的乐器。

琵琶在中国将近一千八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次繁荣发展的时期。

第一次是在隋唐时期,它是西域琵琶在华夏大地的全方位展示。

第二次是在清代,这一次是西域琵琶在中华文化的浸润下,逐渐成为一件典型的中国乐器,并且发展成熟,成熟的标志就是琵琶流派的形成。

  “流派”的本意是指“水的支流”。

张文琮《咏水》诗:“标名资上善,流派表灵长”。

同时,它也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例如:学派、画派①。

在明末清初,琵琶有南北两大流派。

到了清代,北派琵琶逐渐衰落,南派琵琶又分为众多流派。

对于清代中叶到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琵琶流派的种类和数量,一直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江南琵琶应该分为无锡派、浦东派、平湖派、崇明派、上海派五大派别②;也有学者把这一时期的琵琶分为四派——无锡派、浦东派、平湖派、崇明派③;还有琵琶七派之说,即一素子、上海浦东派、瀛洲古调派、无锡派、平湖派、诸城派、汪派④。

尽管众多学者对琵琶流派的种类具有不同认识,但是,他们并没有对产生这些流派种类的划分方法或划分依据进行论述。

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专业音乐院校民乐专业不断发展的影响下,这些流派的影响逐渐衰弱。

到了21世纪初又有学者提出了“刘派”(刘德海派)⑤。

那么,我国琵琶流派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琵琶流派究竟应该怎样划分?划分的标准是什么?下面,根据琵琶流派形成、繁盛、瓦解的发展过程,对琵琶流派进行分析。

  一、我国琵琶流派的形成   明末清初琵琶分为南北两大流派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华秋苹《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中,该谱集分为上、中、下三卷。

上卷收录直隶王君锡传谱,也就是北派琵琶传谱。

中、下两卷收录的是浙江陈牧夫传谱,即南派琵琶传谱。

这本琵琶谱只是对南北二派的琵琶曲进行了收录。

对于北派琵琶的情况在清代古琴家、琵琶家王露先生的《玉鹤轩琵琶谱》中有所介绍⑥。

他认为:“弹法分南北两派,不可不知也,北用义甲(鹏鹅膀骨为之),南多不用。

北曲指法无勾、摇、摭,南有勾、摇、摭,因义甲有碍,故不用……”,“轮指也,以禁、中、名、食四指次第弹下,然后大指挑上,急连之,曰单轮。

其声气建圆活。

紧板用单轮,宽板处双轮。

浙派轮指以食中名禁次第弹出,然后大指挑上,以禁指接大指,不若食指接大指为便,故不采浙派。

”由以上记述可以看出南北琵琶流派在左右手技法以及义甲的使用方面都有很大差别。

差别主要体现在:1.北派用鹏鸟骨制的义甲(假指甲),南派不用;2.右手技巧差异,北派没有勾、摇、摭技巧,南派有;3.明末清初,北派则由小指到大指依次轮出,南派琵琶的轮指由食、中、名、小,再接大指依次轮出,此指法与当代相同。

同时,还可以确认的一点就是在明朝琵琶发展非常繁荣,这主要体现在演奏家的数量和表演水平两方面。

在明代的琵琶演奏家有张雄、李近楼、汤应曾、钟秀之、李东垣、江对峰等。

这些人都是北方人,而且他们的活动区域也在北方。

这些琵琶演奏家的技巧十分高超,在明末清初王猷定的《汤琵琶传》中对汤应曾的表演有这样的记载:“……而尤得意于《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

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

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泪之无从也。

其感人如此。

”同时,这些琵琶演奏家之间也具有师承关系,在《汤琵琶传》第二段就有这样的记述:“世庙时,李东垣善弹琵琶,江对峰传之,名播京师。

江死,陈州蒋山人独传其妙。

时,周藩有女乐数十部,咸习蒋技,罔有善者,王以为恨。

应曾往学之,不期年而成。

”从以上记载中可以得知李东垣、江对峰、蒋山人、汤应曾之间的师生关系。

因此,可以确认在活动区域、演奏技法、演奏曲目、风格特征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形成了明末清初的南北两大琵琶流派。

  二、我国琵琶流派的繁荣   19世纪以后,琵琶的演奏及传播得到了更为蓬勃的发展,出现了华秋苹、鞠士林、沈浩初、李方园、朱荇青、汪昱庭等众多琵琶名家。

正是由于这一时期的名家云集,所以,对清中叶到20世纪50年代的琵琶流派划分出现分歧。

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二:一为是否承认汪派(见上述的流派四分法);二为是否承认诸城派和一素子(见上述流派七分法)⑦。

下面首先从传谱、传人、代表曲目、特色技法与风格特征这四方面对诸多的琵琶流派逐一进行整理、分析。

  1.传谱:1)1819年正式刊行了由华秋苹⑧及其兄弟三人采集并编订的《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

此谱的特点是:我国存见的最早的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谱集。

同时这本谱集中把指法——这一向来只有手传,并无刻本的技艺,在借鉴了七弦琴的指法符号的基础上对琵琶指法进行了标注⑨;2)1895年李芳园编印刊行了我国第二部琵琶谱《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

这本乐谱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编订大曲。

编订的手法有将小曲连缀成新大曲、收录南北诸家乐谱,例如:把《闲叙幽音》中的《大十样景》《小十样景》《满地金》等多曲编成一曲,取名《阳春古曲》。

第二,加标题。

李芳园为乐曲加注或更换了标题,使乐曲既有意境又容易理解。

第三,标注指法和作者。

李芳园为传统乐曲除了标有指法外还加注了作者,然而这些加注往往都是李芳园的创造,非历史事实。

例如:标注《郁轮袍》的作者是唐代的王维、《海青拿鹤》是汉代孔伟所作、《汉将军令》是后汉的皇甫直所作、《霓裳曲》为唐代裴神符作等;3)1916年海门沈肇州出刊了琵琶曲集《瀛洲古调》;4)《玉鹤轩琵琶谱》于1920年开始在北京大学编辑出版的《音乐杂志》上陆续发表,但由于作者王露英年早逝,导致乐谱发表未完;5)1929年沈浩初编著了《养正轩琵琶谱》,并出版。

此谱的特点是把弦序、指序、把位、音位等都有详细的列表。

6)据王霖在《汪昱庭其人和“汪派”琵琶艺术》一文中提到《汪昱庭琵琶谱》在江浙一带甚为流行,但由于此谱没有出版,具体详情后人不知。

  2.传人:1)从历史记载来看,华秋苹的传人非常少;2)平湖派李芳园的传人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学生之一是朱英⑩,朱英进入了中国第一所音乐学府——上海国立音乐院任教,因此,传人非常广泛。

有杨大钧、杨少彝、于桂荪、任鸿翔、王天健、杨毓荪、杨震海等,作曲家丁善德和谭小麟也都受到过平湖派传人朱英先生的教诲;3)《瀛洲古调》派的传人有沈肇洲、樊紫云、徐立荪、樊少云、曹安和等;4)浦东派的传人众多,有鞠茂堂、陈子敬、倪青泉、沈浩初、林石城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曾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的林石城教授。

他在研究琵琶教学、浦东派琵琶演奏及乐曲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5)上世纪30到50年代,上海最有名气的琵琶演奏家是汪昱庭,他是当时门徒最多的一位大师。

较为突出的有孙欲德、李庭松、卫仲乐、秦鹏章、程午嘉等。

  3.演奏风格:1)平湖派的演奏婉转平实、曲调加花、富歌唱性;2)瀛洲古调派的曲调风格悠远淡雅;3)浦东派的演奏风格为虚实相间、气韵生动、文武判然;4)上海派的演奏风格质朴刚劲、以简御繁、宁拙不媚{11}。

  4.特色性的技法与代表性曲目:1)平湖派:右手下出轮较多,左手讲求推、拉、吟、揉,代表性曲目有:《平沙落雁》《阳春古曲》等;2)瀛洲古调派:弹多挑少、弹挑多、轮指少,左手变化丰富,代表曲目有《小月儿高》《小银枪》《蜻蜓点水》等文板小曲;3)浦东派:四条弦的摭分、满轮、绞弦,代表曲目有《海青拿鹅》等;4)上海派(汪派):三指轮、凤点头、摇指、张力滑音(推、拉),代表曲目有《阳春白雪》《十面埋伏》等。

上一页123下一页1/3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