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勾山里17号的弦外之音
时间:2019-04-12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一·弦外之音】­    无名舞剑,长空弄枪,绝世高手,棋亭对决——电影《英雄》曾给我们展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屏息凝神之际,“有客抱琴来,与花同寂寂”。

可惜,这悠远的琴声打破了沉寂,却丝毫没有缓和气氛的迹象,仿佛一根紧绷的弦,被愈拨愈紧……­    那是导演张艺谋酝酿的弦外之音。

­    “老先生,请再抚一曲”,无名说。

­    于是,镜头里出现了一位盲琴师。

白衣、白须,盘膝抚琴。

枪剑胶着,琴声左右。

猛然间,一声绝响,七弦齐断,长空被无名一剑击倒,盲琴师收拾残琴,翩然而去,悄无声息。

­    盲琴师走出了张艺谋的镜头,却走入了更多人的视线。

他是一位真正的古琴大师,名叫徐匡华。

很多人慕名而来,叩开了他所居住的老屋——杭州勾山里17号。

­    ­    【二·琴如人生】­    张艺谋把《英雄》带到了海外,也把不少痴迷中华文化的影迷的心领回了中国,指引到了杭州古清波门外的一条名叫“勾山里”的小弄堂里。

­    据说,慕名而来的人群中曾经有一位韩国小姑娘。

­    小姑娘看了电影之后,硬是说服父母,来到杭州,执意跟着徐匡华先生学琴。

­    回国的日子逐渐临近,她急了,夜以继日地练,手都弹出了血,一个劲地问:如何提高技艺。

­    徐匡华先生笑了,不紧不慢地说:琴如人生。

习琴不是一朝一日能造就的,所谓滴水穿石,慢慢做人,功到自然成。

­    这个故事是徐家少公子——同为古琴名家的徐君跃先生说给我听的,因为今年2月13日,徐匡华先生已经辞世,空余寂寥的琴声,时而回荡在勾山里17号这座老屋里。

­    ­    【三·勾山里17号】­    在历史的长河上,浙派古琴曾经谱写出一部令人哀婉的断章。

成形于宋,兴盛于元、明的浙派古琴艺术,在清末民初“销声匿迹”之后,于解放初期重新“发声”,是勾山里17号的主人将这部乐章续写,并且延续至今。

­    勾山里17号的主人,名叫徐元白,浙江海门人,是近代著名的古琴大师。

民国初期,徐元白拜苏州天平山大休上人为师,深得其授,并矢志钻研,会泽百家,形成了新浙派“微、妙、圆、通”的独特风格。

­    1951年,徐元白先生携家带口,从雷峰塔1号搬到勾山里17号。

其子徐匡华在勾山里长大成人,其孙徐君跃在这里牙牙学语,徐门三代,一脉相承,延续着浙派古琴的神脉。

­    而今,100多米长的勾山里,栖没于城市建设的尘土之中,勾山里10号之前的建筑已经不见芳踪。

­    午后暖阳的斑驳光影,爬上勾山里的矮墙,我在不久前登门造访。

为我开门的是琴社的一位大姐,她领我见识了这幢半个世纪的老房。

­    一楼会客,二楼居住,两层共80平方米,辗转的木质台阶仅14级。

屋内虽然局促,却依然为古琴腾出了足够的空间。

客厅改建的教室,摆下了4张古琴。

琴课继续,但是缺少了徐匡华和徐君跃的勾山里老屋就像缺了主心骨,仿佛那不太坚固的建筑,有点儿飘摇。

­    徐君跃今年北上中国音乐学院,追随古琴大师吴文光先生,潜心做了他的研究生。

­    徐匡华先生去世之后,夫人也搬出了祖宅,这里目前仅供西湖琴社的社员作为教学、展示、交流之用。

­    ­    【四·“蝴蝶会”】­    可是当年,勾山里17号却是文人雅集之地。

­    徐元白先生与几位志同道合者共同创办了“西湖月会”,当时他们约定,参加月会者,必携酒一壶,菜一碟,故又号“蝴蝶会”,勾山里17号便成了古琴爱好者的乐园。

大家以琴会友,与花同寂,一时间名流云集,张宗祥、马一浮等一批文人更是这里的常客。

­    徐元白出身书香门第,饱读诗书。

年轻时追随孙中山参加北伐,少年得志,曾为何应钦的秘书。

抗战胜利后,他弃官定居杭州。

先后在南京建“青溪琴社”,在开封立“中州琴社”,在重庆开“天风琴社”,步步生莲。

­    徐元白弹奏的琴曲古淡、清静、恬逸、韵味深长。

其作品《西泠话雨》,创作于抗战胜利后,当时徐先生由川返杭,逢旧雨于湖边,悲喜交集,无以自慰,故借雨声作了此曲,以荡胸臆。

《西泠话雨》初稿未定,直至八年之后,琴人相聚勾山里,徐元白先生再捡前稿,修改定曲,成为浙派古琴的代表之作。

­    ­    【五·西湖琴会】­    徐君跃说,最早是跟着奶奶习琴的,他的童年是此起彼伏的琴声和络绎不绝的琴人拼接而成的。

­    或许是童年记忆的缘故,徐元白先生的孙子徐君跃执意把这座老屋用来作为古琴艺术的交流场所。

从最早的文人雅集到收徒,而后开设培训班,1986年又成立了杭州最早的西湖琴社。

­    而今,这座城市里先后拥有了多家琴社,西湖琴社也从最初的10多人发展成为300多人,一些当初徐家的老弟子都成为了各家琴社的“掌门人”。

­    徐家三代,在勾山里这条背街小巷里,将当年徘徊于文人墨客身边的古琴艺术搞得风生水起,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

­    每年丹桂飘香时节,徐君跃都会在西子湖畔举办“西湖琴会”,青年才俊,八方来仪,相比较于当年祖辈们“把酒问青天”的小型“蝴蝶会”,规模更大。

虞山派的代表人朱晞、天津琴会掌门人李凤云、沪上古琴名家龚一先生及其爱女龚幽兰、学院派代表中央音乐学院的赵家珍,以及来自巴蜀之地的锦江琴社社长曾成伟都是“西湖琴会”的座上宾。

他们的年轻和他们的才华一样,让人羡慕不已。

­    ­    【六·弦外之音】­    ­    如今,徐家已经搬出了勾山里17号,但是作为西湖琴社的活动场所和杭州的一种文化符号,它依然存在着。

­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位居“琴棋书画”之首。

古琴音乐受儒家中正平和、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等思想的影响,其音乐风格偏于安详、含蓄、和雅、清淡。

古琴的最高追求就是“弦外之音”、“韵外之致”,琴意得之于弦外,言有尽而意无穷。

­    一直疑惑:为什么现代人的心灵还需要来自千年之前的音乐的慰藉。

­    后来,在采访徐匡华先生的时候,老人家告诉我:那是因为千百年来,我们都是一样在认识自己。

­    就像这古琴,当它那看似若有若无的节奏抑扬顿挫之时,你是否能够悠然驾驭?外界的节奏再快,变化再多,我们的心里都应该有谱,应该奏出自己的节奏。

­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