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他能和很多个女人暧昧,可心里只装得下这唯一的爱人
时间:2019-04-10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这期读书会我们带来的作品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如果你们听过往期的作品,也许能够注意到我讲过的《过于喧嚣的孤独》这本书,它的作者赫拉巴尔也是捷克作家。

捷克大概是一个奇妙的备受文学之神眷顾的国度,除了米兰昆德拉,赫拉巴尔,还有写出与《堂吉诃德》齐名的《好兵帅克》的哈谢克,甚至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先驱,德语小说家卡夫卡的故乡也是捷克。

那么昆德拉的作品其实是先于赫拉巴尔传入中国的,甚至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还掀起过一阵“昆德拉”热。

但就是这本被无数伪文青或真文青追捧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却是一本很多人翻到正文第二页就合上了的书。

而让很多人放弃的“罪魁祸首”正是故事开篇米兰昆德拉关于尼采哲学思想“永恒轮回”的探讨,这一引入方式也许让很多认为哲学艰深,闻哲色变的读者望而却步。

但其实,他只是写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外科医生托马斯本是一个有过二百个女友的情场浪子,最终却娶了普通的乡下女孩儿特蕾莎。

婚后托马斯依然没有放弃和情人们的缠绵,为此特蕾莎与之分分合合。

最终他们终于意识到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于是离开城市在乡下彼此相守,好景不长,他们死于一场车祸。

但其实他们已经得到了最珍贵的东西,就是在这段爱情中的对自我的审视……说到这里我想强调。

这本书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审视这两个字,而烧脑之处也正是这些自我审视的部分。

这是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必读的书,因为通过这本书你可以更好地检视、反省自己的生活。

而这本书也的确有一道看不见的门槛,有人在这本书里读哲学,有人读爱情,有人读对于意识形态的反思……选择哪道门槛,你是自由的。

让我们先来听一段米兰昆德拉在小说初始部分写下的一些令人望而却步的文字。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得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

这一想法是残酷的。

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

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的缘故吧。

如果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却可在其整个的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

但是,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在讲述这个故事之前,我想先提出我对“永恒轮回”四个字的理解。

哲学家尼采提出的永恒轮回,顾名思义,就是人生如同永动的车轮一样循环往复。

而可怕之处就在于这种轮回是不会筛选快乐和痛苦的,也就是说,好的重复,坏的也重复。

如果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着幸福,试问谁不想重复?但如果我们一旦某天做了一个决定,导致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也会循环发生。

也就是说,在浩渺人生中的一次终会结束的不幸,因为永恒轮回的存在,就会变成永恒的不幸。

所以连提出永恒轮回的尼采自己都说这种想法非常沉重。

而接下来我们就要来品一品这个吊人胃口的书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这个书名有一点小别扭,轻有什么不能承受的呢?小说的主人公外科医生托马斯,在发现自己似乎爱上了一位乡下女服务员之后,面临了一个抉择。

他之前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因此决定不会在任何一个女人身边过日子,只有单身他才会感到自在。

托马斯不知道自己该不该让特蕾莎来自己这儿住下。

如果她来了,也许不自由,如果不来,他又会想念。

他陷入了抉择,在这个抉择中,他体会到了一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他越来越责备自己,但最终还是对自己说,说到底,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非常正常的。

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和特蕾莎在一起好呢,还是一个人好呢?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

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

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张草图。

但“草图”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图是某件事物的雏形,比如 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生命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托马斯自言自语:这是一个德国谚语,是说一次不算数,一次就是从来没有。

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

其实昆德拉借托马斯的思想表达的,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其中一种含义。

这种轻是相对于沉重的永恒轮回来说的。

因为现实的人生不像是永恒轮回,它只有一次,不可能重复。

生命是一次性消耗品,结束了就消逝于宇宙中。

所以你永远不可能知道你选择的哪一条路是更好的更对的,你咬着牙读完大学,但是未见得你辍学就过得不好,也许你跳了槽你就能登顶人生巅峰,但是你现在也许某个夜晚你再走一条街道就能遇到你命中注定的另一半,但是你走到这条街遇到了你现在的结婚对象。

这些你都没有机会知道了,对生命你满怀谨慎和尊重,生命却只给你一次机会。

你这只活一次的人生,就以盲人摸象的方式过去了,这是自然而然的,但在托马斯看来是一种轻率,而且是被迫的不由自主的轻率。

这种轻率就是昆德拉所说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而不可承受的,是对生命无比期待,和不由自主的轻率之间的落差。

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这句话表达出了昆德拉对人生的价值的质疑。

而“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这句话,更是在慨叹人生的虚无。

这种看起来过于悲观的观点在正能量漫天的时代也许已经不被主流所认可了。

但是我想说虚无主义者,并不是简单的悲观主义者。

他对人生每一步的选择的错误性保佑担忧,又对生活不给人准备感到懊恼,恰恰是以否定的方式去表达生命的热爱与珍惜,仿佛父母对子女的怒其不争。

除此之外,昆德拉还提出了一种生活方式上的轻,这种轻,是很多人幻想过而且被主流社会所排斥的一种生活方式。

也是托马斯在几乎是整部小说中一直引以为傲地去践行的。

他和第一个妻子一起生活不到两年,有一个儿子。

离婚宣判时,法官把孩子判给了母亲,要托马斯将三分之一的薪水付给母子俩,由此保证他每月可以看儿子两次。

但每次托马斯该去看儿子时,孩子的母亲总是爽约。

要是他给他们送上奢华的礼品,他见儿子肯定要容易一些。

他终于明白,要付钱给母亲才能得到儿子的爱,而且这笔钱还要预付。

他经常设想日后要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儿子,他这些想法与孩子母亲的想法是格格不入的。

每次一想到这个问题,他就已经累了。

一个星期天,母亲又在最后一分钟不让他跟儿子一起出门,他于是决定这辈子都不要再见到他。

再说,他为什么非要牵挂这个孩子而不牵挂别的孩子呢?他和他没有任何维系,除了那个不慎之夜。

抚养费,他可以严格照章支付,可用不着别人来以什么父爱的名义,让他去争什么做父亲的权利。

显然,没人能接受这种理由。

父母都谴责他,申明如果托马斯拒绝把自己儿子放在心上,那他们,作为托马斯的父母,也同样不会再关心自己的儿子。

为此,他们故意和媳妇保持良好关系,常在亲友面前吹嘘自己的模范态度和正义感。

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

那么在只能活一次的现实世界里,人能不能抛弃所有的责任重负,痛痛快快地活一回呢?托马斯被这种解脱诱惑着,一直都想做生活的局外人。

无论是离婚后不预备再组建家庭,过自由的生活,还是不再牵挂自己唯一的儿子,他想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摆脱任何责任。

昆德拉用一种非常讽刺的笔法,写出了托马斯眼中的前妻。

在托马斯看来,前妻有了孩子的抚养权就有了一种把握大权的骄傲,孩子已经成了离婚夫妇的战争的牺牲品,父子会面的温情感荡然无存,这彻底激怒了托马斯。

这为他逃避这种需要负责的生活提供了更充足的理由。

其实托马斯践行的这种与主流社会相冲突的生活方式并不完全只有负面的价值,它也在某种意义上给了我们一种启示,生活一定要我们以完全模范的态度去对待吗?并不,抛开托马斯不谈,有的时候人并不会真正认识到主流生活方式的真正意义,人仅仅是鄙夷主流,骄傲盲目地将主流,大多数等同于愚蠢,为了反叛而反叛而已。

就像后来被驯服的托马斯,有一天也会在收到儿子的来信后有所触动。

他也会暗暗唏嘘他长得很像自己,说话时上嘴唇一翘一翘和自己一模一样。

这种感触终将让他明白,父子之间的关系不是出于人们口中冠冕堂皇的责任,而是那种无可逃遁的宿命性的连结。

而托马斯在这样的道路上走了很远,最终回归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时,他的收获反而是比没有试过错的人更加深刻的。

不试怎么知道呢?尽管生活只有一次,但我们仍然可以尽管去错,因为我们终将知道什么是对的。

那么托马斯这样的人究竟是如何被驯服的呢?这还要说到特蕾莎,一个和他截然相反的人。

这个特蕾莎,是一个践行着生活方式之重的人。

与托马斯的虚无,逃避不同。

相反的,她一直在寻找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来看,昆德拉是怎么来表达轻的对立面,重的。

白天,她尽力(但难以真正做到)相信托马斯的话,而且尽力像以前那样,始终一副开开心心的样子。

然而,白天受抑制的妒意在夜里的睡梦中倍加凶猛,每次做梦末了,必定是一场哭叫,不得不把她唤醒,才能停止。

她的梦好似变奏的主题,或像一部电视连续剧的片段,反反复复。

比如有一个梦经常做,那是个猫的梦。

小猫总是跳上她的脸颊,爪子伸到她的皮肤里。

说真的,这种梦很容易解释:在捷克语中,“猫”为俗语,指漂亮姑娘。

特蕾莎感到女人的威胁,感到所有女人的威胁。

所有女人都可能成为托马斯的情人,她为此而恐惧。

她的举止越来越粗鲁,越来越不近情理。

两年前她发现了他的不忠,从此每况愈下。

没有任何出路。

怎么回事!难道他就不能断绝那些性友谊吗?不能。

不然定会使他撕心裂肺。

他无法控制对女人的占有欲。

再说,他觉得这样做也毫无用处。

他这些艳遇对特蕾莎没有任何威胁,这一点他比任何人都心知肚明。

他为什么非要断掉呢?这无异于放弃看一 场足球赛,这样做让他觉得十分荒唐可笑。

这是昆德拉描写的得知托马斯不断出轨后的特蕾莎。

可以看出她的重首先表现在爱情观,她有着很多恋爱中的女人的“通病”,她会看男朋友的信件,有男友不忠的危机感。

她为此每天都会做噩梦,噩梦已经是一种沉重而纠缠的,无法摆脱的代表性事物了。

她对爱情的预设和所有普通女人一样,一对一的,忠贞的。

忠贞也是一种责任,这是托马斯极力甩掉的东西。

托马斯在性方面的观念是轻的,他会和两百个女人发生关系。

但是他在爱情方面和特蕾莎是一致的,他的爱情是唯一的,他对那些女人只产生肉欲,不产生爱情。

在这里昆德拉又提出了一个挑战读者认知的观念,灵肉分离。

可能很多人都容易觉得这是风流男人抛弃道德的漂亮说辞,而灵肉分离的真正意义可以在下期的讲解中找到答案。

托马斯滥交的目的并不仅仅是逃避性关系的唯一性,也是他践行轻的生活原则的一种体现,在其中托马斯能感觉到做自己不在意的事的轻松感。

但是特蕾莎完全不能理解托马斯灵肉分离的做法,她甚至为此还离开过托马斯的身边。

而她的这种不理解,就不仅仅是爱情观念中的重了。

这还要从她的童年说起,特蕾莎的母亲从不爱第一任丈夫的婚姻中出轨,又不被第二任丈夫所爱,她过着一种不知廉耻的和世界撕破脸皮的生活,并将所有怨气都报复在特蕾莎身上,我们来看,特蕾莎的母亲又是怎么影响特蕾莎的。

小时候在家里,母亲禁止她洗澡时锁上浴室门。

那时,母亲常对她说:你的身体和其他人的一个样,你没有权利觉得羞耻; 一个东西有成千上万个和它一模一样,你没有理由去掩着藏着。

在母亲的世界里,所有的身体都一模一样,一个跟着一个走。

对于特蕾莎来说,打从孩提的时候起,裸体就是集中营里强制性整齐划一的象征,是屈辱的象征。

她来和托马斯生活在一起,就是为了逃离母亲的世界,那个所有的肉体都是一 模一样的世界。

她来和托马斯生活在一起,就是为了表明她的肉体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

而他呢,他却在她和所有其他女人之间画了一个等号,他用同样的方式拥抱她们,对她们滥施同样的抚爱,他对待特蕾莎的身体和其他女人的身体没有任何差别,没有,丝毫都没有。

他重又把她扔回了她原以为已经逃离的世界,他让她光着身子和其他赤身裸体的女人一起列队行走。

从小暴露肉体,在家庭这个小集体生活中过着无尊严,无个人存在的生活,受着母亲羞辱的特蕾莎,感到的都是肉体的廉价和个体性的丧失,她恐惧自己淹没在成千上万具肉体里,这是特蕾莎不能承受的轻,她渴望找到自己的价值和重量。

而托马斯将肉体看轻的观点正和她所重视的相冲突,而且不可调和,特蕾莎甚至为此离开过托马斯,甚至为了靠近托马斯的“轻”尝试出轨。

那么我一开始已经把故事的结局讲完了,最后他们还是在一起了。

但是你应该也会觉得疑惑:如此冲突的两个人究竟是怎么在一起的,而特蕾莎又是怎么驯服了托马斯的呢?下一期的讲解我将梳理这个过程,也许有些读者可以从中收获一份驯服爱人的宝典。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