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 别抱怨了,抱我吧
时间:2020-06-24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生活中抱怨很常见,抱怨今天下雨弄脏了白鞋子,抱怨今天堵车所以迟到了,每一件事情似乎都能找到可以抱怨的点。

每个人都会抱怨,因为每个人都会有委屈的时候。

抱怨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一次情绪发泄,我们对很多事情都会有不满的情绪,在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处理这些情绪时,大脑的第一反应就是抱怨。

可能有很多人压根儿就没把自己的抱怨当回事,直接脱口而出了,自我感觉也没造成什么伤害,下面我从自己亲身经历的三个不同角色来跟大家唠一下,为什么我不建议你抱怨。

抱怨者角色之前刚入职一家公司的时候,自诩见过些世面,总带着些莫名的上帝视角,“这里不行,那里要改,反正统统都要推倒重来“,浑身也散发出一种生人勿进的气息,领导还送了我个标签“高冷“。

之后与合作的同事也闹的不甚愉快,虽然工作中碰到问题我总会积极想办法解决,但是一张嘴就是特别欠,不停的抱怨,不是抱怨这个就是抱怨那个,心态呢说的文明点就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却不知是“身在其中总不知”。

再者是我向来也不擅长掩饰,抱怨的情绪很容易就被对方察觉到了,此后与我沟通更是小心翼翼,在本来就不顺畅的沟通中又添了一堵墙,我才意识到“我可能伤害了别人”,但是我自己也并没有得到任何好处。

抱怨真的一点都不爽,我本来有很多方式可以排解烦闷的情绪,吃顿好的不行吗?非要抱怨。

旁观者角色之后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近距离观察了抱怨者和被抱怨者的状态,让我有更深的体会。

某个需求之前是由运营和开发直接沟通的,但是后续交给我负责,刚接过手时,我核对两方的逻辑,发现有不一致的地方,于是组织会议交流。

其他两方中途不免一顿回忆和掰扯,掰扯清楚之后,开发人员轻轻抱怨了一声“你要的这种比之前要复杂很多啊,为什么之前不说清楚呢,我现在这么忙,哪有时间做啊“。

本来我也没太注意,但是后面我从运营那了解到,他当时很是手足无措,觉得对方好像生气了,还对一副很无奈的神色,这样的感觉让他感觉很挫败,深受打击,之后跟那个开发沟通工作更加的畏手畏脚,战战兢兢,生怕再犯一点错。

被抱怨者角色我一直自认为处理事情还算利索,很少听到别人的抱怨,但是直到真的亲身体验过一番之后,才知道被抱怨者当时的感受。

跨团队沟通如同跨领域,隔行如隔山,他知道的你不了解,你熟悉的他毫无概念。

认知不一致,大家不在同一个基础概念上进行交流,出现分歧和冲突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

而且跨部门并没有所谓的上下级关系约束,更加容易出现互相抱怨甚至撕逼的情况。

工作群里本来正在积极沟通,共同解决问题,某个项目经理突然说了一句“和你交流有点累啊”,我其实一瞬间是懵的,有点累?啥意思?是嫌我工作能力太差跟不上他的节奏?还是我理解能力太差没懂他表达的意思吗?虽然他还在继续解决问题,但是我,就因为他这一句话,瞬间没有了工作的心情。

在职场中,我一直不觉得自己是个玻璃心的人,也不太在乎别人对我的评价,所以后面想起来竟觉得有些奇怪,为什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对我而言竟有这么大的杀伤力。

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我被他完全否定了,不管是谁都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小时候父母一个赞赏的眼神,学校里老师奖励的一朵小红花,工作后领导对你的提拔,被否定的滋味并不好受,而且对方在不了解你的情况下轻易的把你否定了,任谁都会感觉挫败。

我不禁回想起过往,可能自己之前也是这种风格,自以为耿直,实际上是不够圆滑,不懂得如何激励合作的伙伴。

我才发现,有时候轻轻的抱怨也会变成重重的压力。

而且我还发现,你给别人的这种压力最终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回到你身上。

团队合作上,抱怨真的是良好工作氛围的杀手,管住自己的嘴很重要。

我们有时听到内心的抱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像是一种求救信号,传递着此时此刻你内心的某种焦虑和诉求,正视它,然后找到比抱怨更好的方式响应这种需求。

把抱怨当成问题得到解决的起点,而不是放弃解决问题的终点。

将抱怨的理由归咎在我们可以改变的因素上,并顺着原因去思考改变的方法。

不要妄图把原因归咎到别人的性格或能力上,因为这对我们解决问题毫无帮助,大家都是活了二十多年的人,哪能那么轻易就被你改变。

我们能改变的只是做事的流程和沟通的方法,比如你发现对方是个粗心的人,工作流程中加一步检查就很有必要,如果对方是个拖延症,那日/周清工作可以大大的避免延期。

即使最后一事无成,也不想把精力浪费在抱怨上。

END点击了解更多。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